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便秘莫慌张,科学应对是关键
2024-01-09 10:02:35
作者:梁华
作者单位:百色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有了宝宝的家长都有这种体会,每天除了关注孩子吃奶、吃饭情况外,还有一个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注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排便情况。家长群里经常会看到宝妈问:“今天我家宝宝没拉粑粑,是不是便秘了?”、“孩子已经2天没拉粑粑了,但是吃嘛嘛香,是便秘吗,可以吃什么药呀?”、“孩子便秘了可以给孩子多吃香蕉吗?”到底什么情况才算是便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便秘是儿童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医学上的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儿童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48~72小时未排便)。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可以诊断为便秘?

对于4岁以下儿童,如果出现以下至少2条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时间,就可以考虑是便秘了:

1.每周排便2次或更少。

2.有粪便过度潴留史。也就是宝宝想排便,但总是排不出来,或排便量很少,不能排净,同时可以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部不适等表现。

3.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史。

4.有排粗大粪便史。

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看到直肠内积聚的粪块,有时甚至通过触诊,就能在孩子的左下腹部摸到硬硬的粪块。

对已经学会如厕排便的儿童,还可增加以下2条:

1.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便失禁。

2.巨大的粪便足以堵塞马桶出口。

对于4岁以上儿童,满足上述症状2条及以上,且每周至少出现1次,持续时间至少2个月就考虑便秘。儿童便秘一般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指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而以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其中95%以上是功能性便秘。

儿童功能性便秘如何治疗?

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1.非药物治疗:改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补充水分和膳食纤维(如火龙果、香蕉、苹果、西红柿、玉米、燕麦等);对患儿进行排便训练,养成定时、专注排便习惯;鼓励孩子多运动促进胃肠蠕动;给孩子按摩腹部:成人用手掌顺时针方向按摩孩子腹部,每日1~2次,每次按摩3分钟;可以给孩子推拿。

2.药物治疗

儿童功能性便秘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成药。目前用得较多的西药有开塞露、乳果糖、聚乙二醇、益生菌制剂。

(1)开塞露:开塞露的有效成分是甘油,属于刺激性泻药,通过肛门插入给药。向宝宝肛门塞入开塞露约深2cm,并挤入医嘱剂量的药液,同时捏住宝宝肛门3~5分钟。注意开塞露只能在急用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短期使用开塞露相对安全,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孩子产生依赖性。

(2)乳果糖:市面上常见的是乳果糖口服液,一般是瓶装的,通常建议随早餐服用。可以加入水、果汁中或混在食物中服用。在治疗期间,建议每天摄入足够量的水分。对于乳果糖使用疗程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每日服用,直至规律排便为止。对于急性便秘患儿,短期服用就可恢复排便规律,但慢性便秘的孩子,服用疗程通常以月为单位,有时需要用到半年甚至一年时间。

(3)聚乙二醇:儿童常用的是聚乙二醇4000散,国内聚乙二醇4000散的说明书适应症提到该药适用于8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8岁以下如需使用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聚乙二醇散一般初始剂量是0.4~0.8g/kg/天,可根据孩子的大便情况进行调整,但每天最大使用剂量不可超过17克。以上剂量仅供参考,家长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遵照医嘱进行用药,切莫自行给孩子服药!

(4)益生菌制剂:儿童便秘的原因有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由于家长没有注意孩子的科学饮食,或者孩子挑食、偏食导致肠道菌群改变,肠内容物发酵过程少,大便干燥,从而导致便秘。常用的益生菌制剂有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注意有些益生菌制剂需要置于2~8℃冰箱冷藏保存,在服用建议使用40℃以下的温水服用;若是同时服用抗菌药物,则应与抗菌药物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

(5)中成药:经研究有些中成药也可用于儿童便秘的治疗,如小儿化食口服液、四磨汤口服液、小儿通便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