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广泛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高营养治疗、长期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中,PICC导管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PICC导管留置期间会存在着许多发并发症,其中PICC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成为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风险因素,置管者往往对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未引起重视。
什么是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指留置导管期间及拔出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研究显示:PICC导管留置期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0.2~9.2%,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高达7.1%。
居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险因素
肿瘤患者主要以放化疗为主,其中化疗次数多,间隙期长,需要居家留置PICC导管时间长,居家时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较多,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放化疗导致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高龄者、穿刺点长期渗液及少量渗血、出汗较多或者淋浴时敷贴浸湿未及时更换、皮肤感染等有关;
2.与导管因导管材质、类型、管腔数量、导管连接的辅助装置等有关;
3.与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增加、封管方法、置管与导管维护的技术、导管是否定期维护,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手卫生、预防认知等有关。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症状
导管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穿刺点有渗液或浓性分泌物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T>38℃、寒颤、伴或不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危害
增加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造成置管者反复发热、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后导管是否拔除
《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版)》中指出应每天观察置管者导管穿刺点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置管者居家需要观察导管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症状,如果出现异常时,需要到及时到医院治疗,经专业的医生或者护士综合评定后决定是否需要拔管。
1.拔除导管:穿刺点渗血、渗液处理后无法恢复;留置期间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症状(发热T>38℃、寒颤)等全身感染表现等需要拔除导管。拔出导管时会进行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经导管取血培养和对侧静脉穿刺取血培养。
2.保留导管:穿刺点出现局部感染,未引起全身感染表现,穿刺点局部抗菌治疗,更换敷料后症状消失。
居家时如何避免导管局部感染发生
1.知识掌握:正确掌握PICC导管的相关知识,认真阅读PICC置管宣教手册,提高置管后的依从性。
2.定期维护:到具备护理资质的PICC门诊行导管维护,不能自行维护及到没有资质的地方维护护理,PICC置管后需每7天对导管行维护,带上PICC维护登记本,门诊维护后护士会填好护理详细情况,以备及时了解异常情况。
3.观察要点:每天早晚各1次观察局部穿刺点情况,如有无红、肿、热、痛、瘙痒、渗液,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并发症,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处理。
4.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出现感染症状后,及时就诊,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药物。
5.日常护理: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正确淋浴,PICC置管可以正常淋浴,淋浴时做好PICC穿刺处保护,淋浴后检查敷贴有无浸水,有异常情况及时与PICC门诊护士或病房医生和护士联系,必要时行PICC维护。穿衣选择较宽松的衣服,避免穿过多、过紧衣服,避免汗液存积,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炎症。
6.饮食管理:饮食均衡,加强营养及多饮水,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7.家庭护理: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家属监督、协助日常生活护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