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西医结合防治青少年近视
2024-01-09 10:36:04
作者:庞莹  
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学习负担的增加,青少年近视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近视不仅影响了学业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眼部健康问题。在预防和治疗青少年近视方面,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智慧,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方案。

预防

预防青少年近视主要集中在减少促使近视发展和进展的环境和行为因素上。这些因素包括:

1.缺乏户外活动:接触自然阳光和户外活动可以刺激眼中多巴胺等活性物质的释放,有助于眼睛的正常发育并抑制眼球轴的延长。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度数和眼球轴长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青少年应每天至少进行2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至少每周14小时。即使在多云的天气,户外活动也对预防近视有保护作用。

2.不良眼睛习惯: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和使用电子屏幕是诱发近视的关键因素。这可能导致眼疲劳、调节痉挛和眨眼率降低,影响眼睛的发育和眼压的调节。因此,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眼睛习惯,比如:保持适当的阅读和写作姿势,眼书距离为一英尺,胸桌距离为一拳,手笔距离为一寸。不要躺着、侧卧或倚在床上阅读。不要边走边看,或在行驶的车辆中阅读。

3.避免过度使用屏幕: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如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会消耗远视的储备,远视是一种对抗近视的生理状况。它还可能导致干眼症、眼疲劳和蓝光损伤。因此,青少年应限制使用屏幕的时间,尤其是非学习目的。

4.营养不均衡和睡眠不足:0~17岁是眼睛和视觉功能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避免挑食和过多食用甜食。

5.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调节滞后,改善视疲劳症状,有助于防控近视。

治疗

青少年近视的治疗主要旨在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并减缓近视的进展。治疗方法包括:

1.眼镜:眼镜是矫正近视和改善视力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近视的青少年应按照医生的处方佩戴眼镜,并根据眼状况的变化定期调整处方。

2.角膜塑形术:角膜塑形镜,也称为OK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隐形眼镜,可以临时重塑角膜,减少屈光不正。它在晚上佩戴,早上取下,白天可以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看清楚。它还可以通过减少周边的模糊来减缓近视的进展。

3.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阿托品滴眼液是一种能扩大瞳孔、放松睫状肌的药物,可以抑制近视的发展。通常使用低浓度,0.01%的阿托品滴眼液具有良好的延缓近视的作用。每天在睡前点一次。它可以有效减缓近视的进展,但也可能引起光过敏、近视、过敏反应和反弹效应等副作用。

4.激光手术:激光手术,如LASIK、PRK和SMILE,是一种使用激光重塑角膜、矫正屈光不正的手术。它可以为近视提供永久性解决方案,消除对眼镜或隐形眼镜的依赖。然而,它不适用于青少年,因为他们的眼睛仍在发育和变化,近视度数可能不稳定。此外,激光手术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干眼症、眩光、回退和角膜混浊等。

5.中医在防治近视眼方面有独特优势。中医《诸病源候论》中谓“劳伤肝腑,肝气不足,兼受风邪,使精华之气衰弱,故不能远视。”《审视瑶函.内障》:“肝经不足肾经病,光华咫尺模糊。”过用目力,久视伤血;或肝肾两虚,禀赋不足以致目中神光不能发越于远处,故见近视。中医的方法包括:

(1)针刺治疗:针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改善眼周气血循环,缓解疲劳,放松睫状肌,延缓近视增长。可采用梅花针或针灸手法。主穴: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睛明、承泣、风池、百会,肝肾亏虚者,配光明、养老等。

(2)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全息疗法的一种。具有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取穴眼、目1、目2、脑干、肝、脾、肾。双耳交替,耳部常规消毒,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疗珠贴于选穴处,自行按压一分钟,以温热为度,三日更换一次。

(3)中药治疗:基于辨证施治和个体体质,补心益气,安神定志,补血益气。可以口服,也可以外用,如眼药水、熏洗、眼贴等。常用的中药包括枸杞子、菊花、决明子、桑叶、地黄、太子参、当归、白芍、楮实子、车前子、黄芪、茯苓、白术等。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