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我国中医药学自古就有这一理论。这一理论主张: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在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食物的性味、功效等,意识到有些药物可以用作食物,有些食物也可以用作药物,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中药与食物都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中药的药效强,有时会用药过猛,效果适得其反。而食物药效缓慢,但是我们可以每天都吃,日积月累,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疗效并不亚于中药。
隋代杨上善撰写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反映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内经》对食疗有着非常先进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药膳是一种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佳肴,是将中药材和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食物结合起来,运用中国独特的烹饪技法和现代科学方法烹制而成。现代考古学家已发现不少原始时代的药性食物,现代民族学也发现一些处在原始时代的民族会制作具有药物作用的食品。这些都证明药膳可以说起源于人类的原始时代。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融合的产物。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药膳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助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唐代“药王”孙思邈编撰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许多药膳的制作方法和疗效,如羊肉黄芪汤可用于治疗产后虚弱乏力。制法为:“取羊肉三斤,黄芪三两,当归、芍药、干地黄、麦门冬、茯苓、炙甘草各一两,大枣三十枚。先煮羊肉取汁煎药,分三服。”现代认为羊肉黄芪汤可以起到健脾补肾、利尿解毒、温补气血、固表止汗、补气升阳等功效。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在治疗方面除了用药,也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理来配合,如桃花汤、甘草干姜汤等。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并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汉代以前虽有较丰富的药膳知识,但仍不系统,为中国药膳食疗学的理论奠基时期。
但食疗虽好,也需求其所宜,其所忌。中医治病倾向于“对证下药”,我们在选择中药食补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以求事半功倍之效。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一般分为九种。1.平和质:以体态适中、面色、肤色润泽、大小便正常,舌色淡红等为主要特征。2.气虚质:元气不足、精神不振,以懒言少语、气短、易出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3.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胱白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4.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干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5.痰湿质:痰湿凝聚,以体形肥胖、腹部油脂多、舌苔白腻、喜食肥甘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6.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部油光、大便黏滞、易急躁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7.血瘀质:血行不畅,以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8.气郁质:气机郁滞,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9.特禀质:先天生理缺陷,以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易过敏等为主要特征。
到目前为止,国家卫健委已将111 味药品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福祉认识的提高,人们对中草药功效的开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草药被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对保健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药食同源产品是中药保健食品的拓展,国家对中药的重视也促进了中草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所列入的中药材中,玫瑰茄,人参,枇杷花等药材可以用作酵素的发酵原料。药食同源酵素是在传统中医药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能提高活性成分的溶出,增强其活性,促进活性成分的吸收。铁皮石斛是一种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的补阴药,常用作药膳及保健品。国家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显示,截至2024年2月,铁皮石斛作为保健食品的产品共180个,如灏成牌铁皮石斛咀嚼片、太一草牌铁皮石斛饮料,都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能,宝德堂牌桔梗甘草含片、东方红牌川贝桔梗枇杷膏可用于改善咽喉不适。
我国习惯将药食同源食品当作日常食品来食用,但若食用不当,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加强药食同源食品监管迫在眉睫。现有研究已对药食同源物质的安全问题(如重金属、农药等残留物污染、药物本身有毒成分、药性使用不当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开展了多种研究。我们应不断完善药食同源物质管理法规,加大药食同源市场宣传力度,强化药食同源市场监管,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