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伴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实践证明,急救护理可以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效果。那么,要如何正确展开急救护理活动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如何识别症状?
当心绞痛发作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伴有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应警惕可能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
为了提高急救护理的时效性,患者与医务人员都要尽快识别症状,为及时采取行动落实急救目标提供依据。常见急性心梗症状有以下几个:第一,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也是首发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胸骨后部、颈部、腹部等。持续时间较长,痛感多为针刺样、刀割样、压榨样疼痛,疼痛时间一般超过20分钟,休息后痛感无法缓解,伴有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等症状;第二,心悸。心脏跳动不规律,速度较快;第三,恶心、无力;第四,呼吸困难;第五,出汗,一般情况下会大汗淋漓;第六,头晕。有些患者会突然晕倒或晕厥、丧失意识;第七,发热。在胸部出现不适后体温上升,一般超过38℃,高烧持续1周左右;第八,休克或猝死。有些患者症状不典型,一旦身体不适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正规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二、急救措施
1.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地安卧,并尽量减少搬动,同时立即拨打120,有条件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
2.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病人呼吸困难,如有供氧条件要及时给病人吸氧,吸氧可以缓解心肌缺氧症状,减轻疼痛,避免病人呼吸困难,影响生命健康。
3.若病人突然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比例为30:2,即按压30次吹气2次,按压深度为5~6厘米,要求每分钟按压次数超过100次,按压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为止。
4.争取在心梗发生6个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开通闭塞的冠脉血管。
5.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如意识、呼吸、心跳等。
三、生活护理
1.休息:适当运动和减重,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活动,全休1个月。
2.饮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3.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诱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保持大便通畅对急性心梗患者至关重要。可通过适当摄入粗纤维食物、多喝水、定时排便等措施预防便秘。如出现便秘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4.药物治疗:急性心梗患者需长期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患者应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5.出院后,患者应定期监测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肝肾功、电解质、BNP、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有胸闷、胸痛,请及时至就近医院就诊。
四、提升心理护理水平
1.发作期:此时应叮嘱病人卧床休息,可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聊天等方式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恢复期:病人较多考虑疾病的愈合和对今后工作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此时应该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指导的护理,提高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焦虑情绪。
2.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舒适安静的环境会使人感觉到轻松愉快,通过对神经体液调节可使心率血压下降,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
3.积极安慰家属,使家属能调整好心态,配合完成急救任务。
五、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1.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同时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冠心病等潜在疾病。
3.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4.适当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应注意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诱发心梗发作。
5.戒烟限酒:戒烟限酒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措施。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劝诫患者戒烟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