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发季节,虽然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病原多样,但是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手足口病的一些实用知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二、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多数患者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
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出血和心肌炎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例如嗜睡、精神差,还有一些严重的患儿会出现肢体抖动、呕吐,还有心跳、呼吸加快,出现全身性的多器官衰竭表现,危及生命。如出现以上疑似症状,须尽快前往医院,及时就医。
三、手术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1.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呼吸道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经呼吸道造成感染。
3.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是手足口病是普遍易感的,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四、得了手足口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该病多在一周内痊愈,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给予对症治疗,非重症病例不需要输液或是住院治疗,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支持治疗。
当孩子出现手足口病时,家长应仔细观察,做好居家护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1.室内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要注意患儿的环境卫生,勤晒衣被,居室要经常通风。患儿食具要与健康人分开,并经常消毒。所有患儿接触的用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
2.口腔护理: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用干扰素喷雾剂治疗。清洁口腔时,动作要轻快,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3.饮食护理: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口腔,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饮食应是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零食,禁食冰冷、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对拒食的患儿鼓励其多喝水。
4.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勤剪指甲,叮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温水沐浴,禁用肥皂等刺激性的沐浴液,以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5.发热的护理:勤测体温,多饮水,降低室内温度,温水擦浴,对持续高热患儿及时就医。
6.观察病情变化:3岁以下的患儿尤其需要注意,出现惊厥、呼吸快、精神差、嗜睡等症状的孩子尽早就医。
五、如何做好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1.做好手卫生最关键,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立即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规范清洗双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中。
3.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等。
5.做好清洁和预防性消毒工作。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6.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7.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8.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卫生。
9.推荐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由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
10.加强户外运动,注意营养均衡,经常晒太阳,提高自身免疫力。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有效防控手足口病了。最后,为了让小朋友们也轻松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防病口诀”——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