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检查是目前常用的影像检查之一,对软组织分辨率比较高,对人体没有辐射,是一项安全、无创的检查。虽然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但它也有间接的不良反应,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如下所示。
胃肠道受到刺激:由于磁共振成像前造影剂使用不当或患者对造影剂较为敏感,容易刺激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发生剧烈收缩,引起恶心、反酸、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
肾功能受损:磁共振造影剂进入人体后,通过肾小球过滤后经肾脏排泄,排泄半衰期约为70~80分钟,静脉注射4小时后约有80%的造影剂通过尿液排泄,24小时后有95%~98%被排泄。造影剂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清除时间延长,甚至在人体组织中沉积而导致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研究表明,急性或慢性重度肾功能不全,即GFR<30ml/ (min. 1.73 m2),可能出现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相关风险,使用剂量越高,风险越高。
穿刺部位不适:可能会出现渗液、渗血等。如您需要做磁共振增强检查,会使用相应的造影剂,打药前会在您合适的静脉区用针穿刺然后注射,穿刺部位可能会出现渗液、渗血等,大部分情况下因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所致。
幽闭恐惧:由于患者本身存在幽闭恐惧症的情况,而磁共振成像需要在密闭房间中进行检查,易出现呼吸急促、面红、晕厥等症状。
听力损伤:由于磁共振成像检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声响,这种声响正常人可以耐受的,但是可能会对耳蜗内感音毛细胞产生影响,对听力造成轻微的损伤。
携带铁磁性物品会造成身体及设备损害:铁磁性物体靠近磁共振磁体时,由于受超高场强磁场吸引而获得极高速度飞向磁共振磁体,可对患者及周围人员造成灾难性甚至致命性伤害,对设备造成重大损害。禁止携带的物品有轮椅、担架、车床、钥匙、硬币、手表、手机、银行卡、助听器、打火机等。
发热:根据文献报道,3.0T磁共振检查后较检查前体温平均增高0.4℃。这对正常人来说并无大碍。但对于高热患者,本身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小,如果再进行核磁共振扫描的话,患者体温就会进一步升高。当人体体温超过41℃以上称为超高热,会出现抽搐、晕厥、休克等症状,可能还会对人体器官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或危害。发热患者需降温至37.5℃以下才可以做磁共振检查。
当然啦,发生以上事件的概率比较低,但我们还是要引起一定的重视。磁共振检查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检查,没有放射辐射,对软组织分辨率比较高,能够很好地诊断疾病,患者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已经作为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