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从中医角度谈脑卒中
2023-06-20 16:19:13
作者:夏利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中医院

中医学历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治疗疾病的历史,中医对中风病有着比较深的认识,治疗方法也比较完善。自古以来中风病是中国难治的四大疾病之首,自宋朝时期太医院就设有“风科”专科,可见我国对中风病的重视程度。

一、中医谈脑卒中

当前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中风主要是因为正气虚弱,导致心、肾、肝、脾阴阳失调,或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有效地濡养肌肤与筋脉,或者肝阳上亢,阳化风动,上冲于脑,导致的半身不遂等症而发病。脑卒中(中风)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中医学统称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中风。中风又可分为外风与内风,外风由于外感风邪所致,内风是内伤病证,又叫作脑卒中、脑卒中等。现代所称中风,就是指内伤病证类的中风, 主要由于气血逆乱、血溢于脑所致。发病特点是起病比较急、且变化比较快。这里所说的为类中风,也就是脑卒中。按照病位的深浅与病情轻重又可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

二、中医中脑卒中的常见证型与方剂治疗?

(一)风火上扰证

治疗方法为清热平肝。治疗药方有天麻钩藤饮加减:生石决明(先煎)、天麻、钩藤(后下)、黄芩、川牛膝、栀子、夏枯草等。羚角钩藤汤加减:生地黄、羚羊角粉(冲服)、钩藤、菊花、白芍、赤芍、茯苓、竹茹、丹参、川牛膝等。

(二)痰瘀阻络证

治疗方法为化痰通络。治疗药方有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天麻、生白术、紫丹参、香附、胆南星、酒大黄等。

(三)痰热腑实证

治疗方法为清热化痰通便。治疗药方有瓜蒌承气汤加减:芒硝(冲服)、胆南星、生大黄(后下)、瓜蒌等。大承气汤加减:芒硝(冲服)、大黄(后下)、枳实、厚朴等。

(四)阴虚风动证

治疗方法为滋阴息风。治疗药方滋阴通络方:钩藤(后下)、山萸肉、天麻、生地黄、丹参、白芍等。镇肝熄风汤:生牡蛎(先煎)、生龙骨(先煎)、代赭石(先煎)、白芍、玄参、龟板(先煎)、天冬、川牛膝、茵陈、麦芽、川楝子、川芎等。

(五)气虚血瘀证

治疗方法为益气活血。常用治疗药方有补阳还五汤加减,全当归、桃仁、生黄芪、红花、赤芍、地龙、川芎等。

二、中医针灸法

(一)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主要适用于中风恢复期。通常在局部消毒之后,用右手持针,刺进穴位。肢体瘫痪患者,主要取曲池、手三里、天井、合谷、外关、足三里、内庭、环跳、阳陵泉、风府、委中、承山等穴位。

(二)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适用于中风各期。通常在局部消毒之后,用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和头皮呈15~30度。中风后肢体麻木的患者,取顶颞后斜线、顶中线,上肢取中1/3,头面部取下1/3,下肢取上1/3。

(三)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适用于中风各期。通常在局部消毒之后,将一只手按住眼睑,另一支手持针刺入眼穴1~2分,得气后出针,并按压止血。中风后偏瘫患者,可以取上焦区与下焦区;中风后口角歪斜患者,可以取双上焦区;中风合并冠心病患者,可以取上焦区与心区。

三、中医预防脑卒中

中医非常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强调在人们未患病时,积极对疾病进行预防,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预防脑卒中对人们的健康十分重要。当前,脑中风呈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在未发病之前进行预防,发病之后尽早进行治疗十分重要。脑卒中在防治中,要注意引发防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比如,吸烟、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可以延缓或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在春夏要顺应生长之气而养阳,在秋冬要顺应收藏之气而养阴,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适量的运动可以调节气血与脏腑功能,从而使气机通畅、阴阳平衡。通过传统的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来增强自身的体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病。此外,在对脑卒中的预防中,还要注意情志的调节,《内经》中记载:“静则神藏”,也就是养神之道在于“静”。人的身心要保持在宁静的状态,保持乐观的情绪,增强内心的抗挫能力,胸怀要宽广,情绪要乐观。内守精神,这样才能提升人体的气机,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总而言之,脑卒中患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治疗与调理,可以采取中医的疗法,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