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朋友微信发来信息,家里的老二又发烧了,高烧39.8℃,一天没吃没喝。身为医护人员的她已经焦急万分,根据近期呼吸道感染流行情况,阿奇霉素和布洛芬对症治疗,可还是每3小时左右会再次烧起来。紧接着家里的老大又开始发烧、咳嗽、乏力……我一边感慨二孩家庭的不易,一边抓紧帮忙找儿科医生咨询。一通检验检查下来,拿到报告单一看,原来俩孩子都是肺炎支原体和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结合胸片检查结果,医生建议输液并对症治疗,第二天症状明显好转,总算可以让朋友放松下来去安心补个觉。
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其实自新冠疫情以来,大家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尤为关注。一旦孩子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家长们不免会焦急和担心。大人们的焦虑、迷茫和慌张是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呼吸道感染其实是指病原体从人体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我们常说的感冒就属于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类型,而且急性呼吸道感染已经是威胁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肺炎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引起呼吸道感染内外因素也较多,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雾霾多发,空气质量较差,病毒、细菌活跃,而且室外温度过低,或者没有适当增减衣物,都是儿童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外在诱因。由于儿童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差,容易受病原体入侵,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疾病。在现实生活中导致人体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也较多,有细菌、病毒、真菌以及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的传播能力、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预后均有所不同,而且病原体也处在不断变异过程中。
都说2023年是“肺炎支原体大年”,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的环境下,临床治疗和检测过程中发现,存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的情况,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在增加,所以仅仅凭借临床表现判断并自行服药,常常会陷入误区,容易造成病情延误。
在呼吸道感染高发态势之下,各类病原体存在叠加感染的情况,呼吸道感染病原谱趋于复杂。而现代家庭中,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小药箱,消炎药,抗病毒药、退烧药、中成药等等,储备了各类药品。当孩子感冒,家长们会在家自主判断并服药,可能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还有到医院就诊的家长更希望医生多使用抗菌药物,也会盲目相信打针比吃药效果好,能尽快减轻症状,不忍心再看到孩子们这么痛苦:发烧难退、咳嗽不止、精神萎靡、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学不能上……也期望宝贝们能像奥特曼一样勇敢战胜可恶的“小怪兽”!那么,如果能做到及时准确地识别出“小怪兽”,实现精准诊疗,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家长们的焦虑。
呼吸道感染的检测
临床发现由于各类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一系列症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惑。所以病原学检测需要被大家了解,它可以有助于临床医生精准诊断和治疗。在新冠疫情期间,想必全社会对“核酸检测”都有一定的了解,感受颇深,那么同样道理,除了新冠病毒外,其他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核酸检测的方法来进行识别(当然这只是病原学检测方法之一)。
由于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筛查中,核酸检测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优势,针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核酸检测可以及早识别感染,尤其是核酸多联检技术可以涵盖临床呼吸道感染的多种常见病原体,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对这些常见病原体进行特异性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制定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防止错诊漏诊,高效又经济。同时大家需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卫生宣传,在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高峰来临之前,提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