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手术麻醉量的不断增加,我国麻醉学学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手术室的隔离环境以及与患者的短暂相处,导致大多数民众对于提供麻醉服务的麻醉医生知之甚少,许多人对麻醉医生的工作仍旧处于“打一针”的认识阶段。其实不然,麻醉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要时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麻醉医生在围术期发挥着怎样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就这一问题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麻醉前访视
常规择期手术,如无特殊原因,麻醉医生会在术前通过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比如全身营养状况、并存疾病及严重程度、服用药物及治疗情况、外科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手术方式、手术预计出血量和失液量,以及评估手术可能对患者循环、呼吸、凝血等全身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要告知患者可能采取的麻醉方式,麻醉过程可能引起的风险和麻醉并发症意外,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外,可能还有术前禁食禁水、继续使用或停用某药物以及术中配合麻醉工作等的术前宣教等。
具体的术前访视流程:1.查看病历,了解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活动耐量、病情变化,评估基本情况。
2.问诊和查体:主要问诊基本病情及不适症状,特殊病情及用药,对气道、心脏功能进行评估。
3.术前宣教:特殊患者术前充分准备,与外科医生沟通交流。
4.术前告知:告知患者及家属围术期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意外,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5.访视总结: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结合手术及可能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做好充分的麻醉前准备。
当然,对于患者可能术前存在严重的并存疾病没有得到治疗或治疗效果不满意,并可能增加麻醉风险的情况,麻醉医生会及时与外科医生沟通协商,权衡疾病紧急程度和患者可能承受的风险之后,决定最佳手术时机,做出对患者更有益的决定,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术前访视的目的是了解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疾病及并存的其他系统疾病,制定合理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案,并减轻患者的焦虑,建立良好互信的医患关系,最终实现降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二、麻醉期间
1.三方核查:三方核查是指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共同执行的核查工作。在进行麻醉操作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必须对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仔细核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这一程序的目的是预防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安全。
2.麻醉准备:检查麻醉机电源、气源、自检及参数设定;检查吸引装置是否准备完全;根据麻醉方式准备麻醉器材和麻醉药物(全麻、椎管内麻醉、局麻等)。
3.监测生命体征:连接监测设备,主要包括血压(无创性)、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O2)、体温、尿量、呼吸频率等。另外,根据病情或手术要求,可监测连续血压(有创性)、中心静脉压(CVP)。对于危重症患者或手术风险极大的患者,术中可以进行心排量监测(CO)、经食道超声(TEE)等。
4.麻醉的实施:(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物通过吸入、静脉、肌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使意识消失和全身感觉丧失。目前全身麻醉也是临床最常见的麻醉方式,大大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也能更好地配合外科医生手术。给予麻醉药物后,患者很快陷入沉睡,意识消失,随后手术开始。此时,也进入大家最关心最不了解的时间点,麻醉医生在做什么?首先,麻醉医生会护航手术全程,全程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手术过程,生命体征波动时及时探查原因并快速处理,观察呼吸循环是否平稳、麻醉机是否正常工作、麻醉深度是否适当、镇痛是否充分合理、容量是否欠缺或盈余等。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麻醉医生需要及时填写麻醉相关记录。
(2)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腰麻、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可用于下腹部、下肢和会阴部的外科手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适用于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也可用于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的患者神志清楚,能与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合作。与全麻不同的是,椎管内麻醉的患者采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双手抱膝,贴近腹部,头向胸部屈曲,这有助于打开棘突间隙,更有利于成功穿刺。同样,在麻醉成功后,麻醉医生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局麻:局麻包括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等。有时,由于患者的病情或其他特殊原因,麻醉医生也会在患者身旁监测生命体征,为手术保驾护航。
麻醉期间麻醉医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结合必要的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期间出现的异常变化,确保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
三、手术结束
1.术后转归:手术结束后由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协商患者的转归:病房、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重症监护病房(ICU)。在此期间,虽然手术和麻醉已结束,但其对患者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患者的各项保护性反射仍未完全恢复,潜在的危险性仍然存在。所以,对于全麻患者或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生命体征不平稳,以及局麻出现特殊并发症的患者,术后可转运至麻醉后监护病房(PACU)。PACU建立的目的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密切观察,使术后病人平稳地度过麻醉苏醒期,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同样,PACU中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也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呼吸道通畅情况、伤口引流情况、尿量等。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主诉,积极处理并发症,缓解不适。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肌力及反射恢复、可随指令活动、麻醉医生评估后可转运至病房。
2.术后随访:对于常规手术患者,在术后24~72小时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麻醉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实际临床过程中,麻醉医生不仅要根据患者因素、手术因素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还要根据不同手术、术中情况做出及时判断同时积极处理问题,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更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