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预防狼疮肾炎病人发生脆性骨折?
2024-03-01 16:51:55
作者:高玉琴
作者单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胃肠+创伤外科

近日,一知名演员的不幸离世,因传闻其“长期饱受红斑狼疮之苦”,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词因此走进大众视野,被冲上热搜。

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顾名思义,即皮肤上出现红斑,尤其是面部出现蝶形红斑,但它并不是简单的皮肤病,而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某些组织和器官当作“攻击对象”,身体“自相残杀”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的一种自身免疫病,目前尚不能被根治,呈现缓解-复发交替的特点。

肾脏是SLE最常累及的器官,40%~60%的病人在发病初期即有狼疮肾炎;骨骼系统亦常会受到损害,普遍存在骨代谢失衡。病人由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加上骨代谢失衡,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极高。骨质疏松就是骨量流失、降低,骨组织结构破坏,致使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病人往往会自发性或因轻微外力即发生骨折,称为脆性骨折。

哪些症状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

1.疼痛: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酸痛和全身骨痛,日轻夜重,翻身起坐、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

2.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畸形:骨质疏松致椎体变形所致。

3.呼吸功能减弱:病人由于弓腰驼背或者胸廓变形,致使胸腔容积变形缩小,肺组织的扩张和回缩会受到影响,导致呼吸功能减弱。

4.神疲乏力:筋骨力量减弱,加上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机体缺氧会引起神疲乏力,劳累后明显,负重能力明显下降。

5.脆性骨折:在受到轻微外伤或简单运动如咳嗽、提重物、按摩、颠簸等即发生骨折,尤其是脊柱、髋部、手臂等部位,且骨折愈合时间比普通人长。

狼疮肾炎病人如何防治骨质疏松?

1.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加强营养,严控食盐。(1)进食富含钙,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由于病人有肾炎表现,尽可能选择优质蛋白,且以动物蛋白为主,尽量不食用豆类及制品的植物蛋白,因为植物蛋白包含大量嘌呤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2)限制食用腌、熏食物,罐头,香肠等高盐食物;尿少者,须限制水分摄入,每天摄入量不得超过1500毫升。

(3)氮质为人体的代谢废物之一,狼疮肾炎病人肾功能较差,无法及时地将氮质排出,切记不食用氮浸出物,如鱼汤、鸡汤、骨头肉汤等。

(4)病人往往有高血压和贫血,切勿食用肥肉和动物脂肪等,可用植物油替代脂肪。

(5)忌高嘌呤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味精等调味品。

(6)在使用激素冲击治疗时,激素可使机体血糖升高,血钙、磷的浓度降低,病人要控制糖类食物,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磷食物。

(7)尽量不食用无花果、芹菜、香菜等具有增强光敏感的食物和其他具有潜在诱发SLE 发生的食物如生姜、香菇、狗肉、牛羊肉等。

(8)面部皮疹严重的可食用木耳、萝卜、苦瓜等清热、消斑作用的食物。

2.科学补钙:食补优于药补,必要时食药兼顾。(1)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同时,进食富含维生素D及维生素C的食物。另外,补充微量元素锌、铜可以增强补钙效果。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烟酒等的摄入。

(2)药物治疗,补充钙剂的同时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常用的钙剂有碳酸钙,含钙量高且吸收率也高,但易发生便秘和胃部不适;枸橼酸钙含钙量低,但胃肠道不良反应小,肾结石风险也较少。病人已发生骨质疏松时,需应用如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雌激素及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如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等。服用药物时严格遵医嘱,自我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3.适量运动:运动是骨重建的决定性因素,但狼疮肾炎病人常有疲倦乏力,可根据体力情况选择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预防骨丢失、维持肌肉力量以增加骨骼强健。运动过程中避免日晒,防止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的血糖异常,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4.自我监测:观察有无骨质疏松表现并定期行骨密度测定,早期发现骨质疏松。

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症同时为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狼疮肾炎病人需避免跌倒的发生。评估病人跌倒风险,体力不佳、视力障碍、服用高血压、利尿、通便、镇静等药物者加强陪护,运动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服装和鞋子,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进行家居环境改造,保证充足光线、地面防水防滑等。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