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2024-02-27 17:03:12
作者:苏星耀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五象分院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中慢性胃炎患者约占全部胃炎患者的90%。慢性胃炎病程长、症状反复,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在我国,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本文将为您介绍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案,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是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中医看来,慢性胃炎的发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慢性胃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胃腑失和、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这些都是中医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核心认识。为更精准地对慢性胃炎进行治疗,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腹胀、乏力、大便溏薄等。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2.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在情绪波动时胃痛加重,伴有烦躁、胁痛等症状。这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胃气不畅,从而使胃痛加剧。

3.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型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现为胃痛、口苦、口干、大便不畅等。这是因为湿热内蕴胃腑,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

4.胃阴不足型: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胃痛、口渴、大便干燥等。这是因为胃阴不足导致胃肠道失于濡润,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5.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胃痛固定、舌质紫暗、脉涩等。这是因为气滞血瘀导致胃络不畅,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及护理

1.中医药治疗。(1)脾胃虚弱型:针对这一类型,中医采用健脾和胃、益气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均具有健脾养胃、益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胃炎患者。

(2)肝胃不和型:此类患者采用疏肝理气、胃止痛的方法治疗。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这些方剂能够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对于肝胃不和所致的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3)湿热内蕴型:针对这一类型,中医采用清热利湿和胃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剂有胃苓汤、三仁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和中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

(4)胃阴不足型:此类患者采用养阴润燥、益胃止痛的方法治疗。代表方剂有麦门冬汤、益胃汤等。这些方剂能够滋养胃阴、润燥止痛,对于胃阴不足导致的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5)气滞血瘀型:针对这一类型,中医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方法进行治疗。代表方剂有失笑散、丹参饮等。这些方剂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

2.中医非药物治疗。(1)针灸: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以调和脾胃、疏通经络。针灸具有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对于缓解慢性胃炎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2)拔罐:拔罐治疗选取背部、腹部相关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拔罐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适用于慢性胃炎患者。

(3)推拿:针对胃脘部进行按摩,以缓解胃痛、促进胃肠道蠕动。推拿疗法能够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胃肠功能,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慢性胃炎的中医调养

1.饮食调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部不适。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它们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善胃部环境。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也非常重要,可以减轻胃部负担。

2.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胃部的自愈和修复。可以进行适当的精神锻炼,如瑜伽、太极等,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3.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适当锻炼:增加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胃部功能。同时,锻炼还能帮助消耗体内多余脂肪,减轻胃部负担。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