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糖、脂肪、蛋白、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
为什么得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生活的普及,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热量方便精细食物的摄入,过于精细不含纤维的食物吃进体内后就会很快被消化吸收分解,而促使血糖快速升高。脑力劳动和精神心理压力的增加,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越来越多,造成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使得血糖水平容易升高,随之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常此以往会对胰腺造成一定的损伤,出现胰岛素供应不足、血糖升高的现象,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人体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兼有促进糖原、蛋白质、脂肪合成的作用。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功效无法充分发挥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口服降血糖药也无法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标准内时,为了预防合并症的提前到来,这时医生就会建议糖尿病朋友们开始打胰岛素注射液。
那么,糖友们在使用胰岛素注射液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胰岛素的储存 胰岛素为蛋白质类激素,其保存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禁忌冷冻、暴晒。未开封的胰岛素注射液应放在2-8℃下冷藏保存,而已开封的胰岛素和安装好的胰岛素笔芯应放在25℃以下的室温下,并且保持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旅行时可将胰岛素放于保温袋中。值得注意的是,胰岛素开封后的有效期为4周,超过这个时间就请勿使用了,因药物过期会影响药物疗效。
如果糖友们把已开封的胰岛素也存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那么使用前的30分钟,建议将胰岛素放至室温进行复温,切忌直接将冰箱里的胰岛素拿出直接进行注射,以免低温的胰岛素刺激到注射部位。 胰岛素的皮下注射部位 人体适宜注射胰岛素的部位是:腹部(避开肚脐)、上臂外侧、大腿外侧和臀部外上侧。注射部位不同,吸收的速度快慢也不一样:腹部最快,其次依次为上臂、大腿和臀部。注射不同的胰岛素,需要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
(1) 注射短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腹部。
(2) 注射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时,可选择臀部或者大腿。大腿注射选择大腿外侧,而不是膝盖附近。
(3) 使用预混胰岛素时,早餐前应选择腹部注射,而在晚上注射为了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通常选择大腿或者臀部注射。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容易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硬结,使得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而影响血糖的控制。因此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对糖友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建议从腹部、上臂、大腿、臀部依次轮换,每日多次注射时,遵守“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或者左右轮换。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 注射胰岛素时,应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注射前应使用75%酒精消毒注射部位。胰岛素笔注射针头每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更换,因为重复使用针头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皮下脂肪增生、针头堵塞、药物剂量不准确,还会引起皮肤感染,甚至有断针的危险;每次更换时均要排气。
使用<6mm针头时,大部分患者无需捏起皮肤,并可90°进针。但使用>8mm针头时,需捏皮或45°角进针以降低肌肉注射风险。
一般的注射技术提倡的是“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这是无痛注射技术的绝招。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胰岛素注射液不能再用 (1)超过了有效期的。
(2)胰岛素注射液颜色发生改变的。一旦发现颜色变深、甚至变为褐色,说明胰岛素已经完全失效。
(3)胰岛素注射液有沉淀物,而且晃动后不消失的。如果胰岛素有沉淀物,出现混浊,在晃动后不消失,那么胰岛素已经失效,不能再使用。如果少量沉淀物且在轻轻摇晃后就会消失,那么胰岛素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