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居家自我管理
2024-03-01 17:16:07
作者:李宁
作者单位:潍坊市中医院

肿瘤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种常见的致命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手段的日益完善,许多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并获得相对较长的生存期。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疼痛问题却是一个尤为突出且常见的困扰。

晚期癌症疼痛的常见原因

1.肿瘤压迫神经和组织:肿瘤的生长往往会导致周围神经和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从而引发疼痛。例如,位于腹部或盆腔的肿瘤可能会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导致剧烈的腹痛或骨盆痛。这种类型的疼痛通常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密切相关,且随着肿瘤的生长而逐渐加重。

2.化疗和放疗引起的副作用:化疗和放疗是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但它们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包括疼痛。化疗药物通过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损伤,导致全身性的疼痛、肌肉酸痛、神经痛等不适感。放射治疗则可能引起皮肤灼热、红肿、瘙痒等疼痛症状,尤其是在治疗部位。

3.骨转移导致的骨痛:晚期癌症患者常常伴随着骨转移的发生,即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内生长和繁殖,导致骨骼的破坏和骨质的吸收增加。这种骨转移常常会引起剧烈的骨痛,患者在活动或压迫受到影响的部位时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骨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加重了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居家管理策略

1.药物治疗基本原则

(1)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

(2)按阶梯用药。根据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可待因等)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吗啡、羟考酮等),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辅助镇痛药物。

(3)按时用药。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

(4)个体化给药。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

(5)注意具体细节。应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用药安全管理

(1)非甾体抗炎药通常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血小板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损伤和心脏毒性等。建议饭后服用,以减轻消化道刺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的患者禁用。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

(2)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以及呼吸抑制等。恶心、呕吐、嗜睡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用药的最初几天。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可考虑同时给予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是阿片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患者呼吸频率显著下降,应及时就医。除了便秘之外,其他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的或可耐受的。便秘症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全过程,在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时宜常规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液、麻仁软胶囊等。

3.其他注意事项

(1)生活方式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疼痛,包括适当的休息和睡眠、饮食调理、适量的运动等。患者可以尝试采用瑜伽、深呼吸和放松技巧等方法来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

(2)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疼痛感受,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对于患者的疼痛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可以通过与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面对面或远程的心理治疗,学习应对疼痛和情绪的有效方法,从而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3)定期随访:对于癌痛居家患者来说,定期随访是非常重要的。随访是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疼痛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医师为患者及家属及时提供指导意见。只要积极就医,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疼痛是可以控制的。

(4)疼痛症状稳定,无明显变化,继续按时按量服药,避免停药;止痛缓释制剂止痛时间缩短不可以自行调整剂量,建议咨询主管医生,进行疼痛全面评估后,遵医嘱调整剂量。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