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痛风发作后该如何用药?
2024-03-06 16:37:13
作者:万瑞融 陆青柳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家可能会发现身边痛风的人也越来越多,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给患者的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那么痛风是什么?常用痛风药物有哪些呢?

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机体血尿酸水平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单钠尿酸盐析出、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风湿病,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病理基础。高尿酸血症是一类嘌呤代谢性疾病,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即诊断为高尿酸血症。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目前痛风尚不能够根治,急性发作期以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由于尿酸结晶特别喜欢沉积在摩擦多、易损伤的部位,而我们的第一跖趾关节恰巧就是这样的部位,所以疼痛常常发生在这里,严重时可致患者行动障碍、关节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什么情况需要用药?

根据《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应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次数≥2次。2.已经出现慢性病变(如痛风石、关节骨质破坏、尿酸性肾结石等)的痛风患者。3.无症状的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若同时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病,则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即应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4.如果不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心血管病,但血尿酸>540μmol/L,也应给予降尿酸药物治疗。5.对于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血尿酸在420~540μmol/L之间的男性(或360~540μmol/L之间的女性)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先给予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如果血尿酸仍高,则应启动降尿酸药物治疗。

痛风药物治疗

1.促尿酸排泄药:(1)一类药物主要靠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强各种参与尿酸排泄的转运体和蛋白的活性,从而增加尿酸的排泄量。常见的包括丙磺舒、苯磺唑酮等,这类药物最大缺点是容易产生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尿路当中,对肾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肾功能不全者禁服用。(2)另一类药物是碱性药物(碳酸氢钠),通过碱化尿液来增加尿酸的溶解度,从而使尿酸排出;不足之处同样是引起尿酸盐结晶在尿路沉积,故在服用时要多饮水、适当碱化尿液并定期检查肾功能。

2.尿酸合成抑制药: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主要为别嘌醇。主要作用是通过竞争性拮抗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使黄嘌呤、次黄嘌呤不能代谢为尿酸,因此限制尿酸的合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促尿酸排泄药物无效以及不适宜用排尿酸药物等情况。特别注意的是在痛风急性期不能使用别嘌醇来抑制尿酸生成,其不仅没有抗炎镇痛的作用,还会使软组织中尿酸结晶迅速减少和尿酸浓度下降过快,导致关节内形成不溶性结晶,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3.其他:(1)秋水仙碱治疗痛风重症急性发作,主要作用是减弱白细胞在关节等部位的趋化作用,抑制其吞噬尿酸盐结晶,减少或终止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迅速终止大多数急性痛风发作,由于该药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小,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用药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酌情改变用法用量以免引发严重毒性反应。(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能在短期内有效地治疗急性痛风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镇痛效果,并可以有效地防止关节等组织水肿。传统NSAIDs如萘普生、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可引起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传统药物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可使用环氧化酶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3)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抗炎作用强,其并非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常用药,常用于治疗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有全身性症状,以及秋水仙碱或NSAIDs治疗无效或患者不耐受时,但易引起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和出血、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撤药后易复发,出现停药反应,不宜长时间使用。

健康教育

1.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鱼虾类、蛤蜊、蟹类、肉类、菠菜、蘑菇、豆类及豆制品,浓茶等,严禁饮酒,多饮水。

2.适当运动可预防痛风发作,运动量一般以中等运动量为宜,少量出汗为宜,每日早晚各30分钟,每周3~5次。

3.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注意保护受累关节。

4.坚持长期治疗,在医师或者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减少痛风的发作,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