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沉默的杀手——慢性肾脏病
2024-03-01 17:46:11
作者:杨丽燕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在医学的世界里,有些疾病如同狂风骤雨,来势汹汹,让人无法忽视;而有些疾病则如同潜行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体的健康。慢性肾脏病,便是这样一种“沉默的杀手”。它不像心脏病那样引发剧烈的胸痛,也不像癌症那样形成明显的肿块,但它的破坏力却不容忽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慢性肾脏病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位“沉默杀手”的真面目吧。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恶化的慢性疾病。这些原因可能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当肾脏受到损伤时,它们的功能会逐渐下降,导致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有效排除,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并发症。

慢性肾脏病的病程通常较长,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在这个过程中,肾脏会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即肾脏完全失去功能。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原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炎、IgA肾病等,这些疾病直接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2.继发性肾脏疾病:这类疾病通常是由其他系统疾病或条件引起的肾脏损伤,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乙肝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代谢过程或免疫反应等方式,导致肾脏受损。

3.遗传因素:某些肾脏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多囊肾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4.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或环境污染物,如重金属、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的症状

1.早期症状: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在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较少,这使得早期发现变得困难。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乏力、眼睑、颜面或下肢(特别是踝关节)水肿、尿中大量泡沫、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以及夜间排尿次数增多等症状。

2.中期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症状。这些症状包括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痛、夜尿增多、全身水肿、血压升高、呼气带尿味、骨痛、皮肤瘙痒、肌肉震颤、手脚麻木、嗜睡以及反应迟钝等。化验检查可能会发现贫血、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升高等异常。

3.晚期症状:当慢性肾脏病进入晚期,即尿毒症阶段时,上述症状可能会继续加重,导致心、肝、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抽搐、昏迷、骨病变、骨骼变形等症状,且死亡率较高。

早期防治对策和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调整:减少盐的摄入,推荐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2-3克(相当于普通盐勺的1/2至1勺)。同时,保持饮食的均衡,适量摄入动植物性蛋白质,避免暴饮暴食,遵循“三餐一加餐”的原则,即早餐、午餐、晚餐和一次适量的加餐。

(2)适量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心肺功能和骨骼肌力量。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每天的运动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运动的强度可以通过心率来调整,一般情况下可运动20分钟,休息15分钟。

(3)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对肾脏有损害作用,应尽早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2.控制危险因素:

(1)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并采取措施将其控制在理想水平。

(2)管理体重:保持体重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肥胖,以降低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

3.定期体检和筛查:

(1)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肾脏问题。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体检。

(2)对于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慢性肾脏病。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肾脏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测试(如血肌酐、尿素氮等)以及肾脏B超等影像学检查。如果初次筛查结果正常,但存在持续的高危因素,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复查。

4.避免肾毒性药物:

(1)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的药物。

(2)若需长期服用药物,应定期监测肾功能,以确保药物使用安全。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