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内多药耐药细菌情况
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多种侵入性的手术方式,导致医院内细菌的多重耐药及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根据《中国耐药网络(CHINET)》显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发病率由2017年的32.2%降到了29.4%。对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由76.2%降低到74.5%,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由原来的95.0%增至96.4%;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头孢三代抗生素的耐药率虽有降低,但仍然维持在50.0%左右的高水平,但其耐药机制尚不清楚。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抗生素的耐药率由33.0%下降到29.8%,无明显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的耐药率由56.1%降至54.3%,20.7%降至17.7%;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则由原来的9.0%上升到11.3%,1.5%上升到1.6%。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由0.4%下降到0.2%,1.4%下降到1.2%。国内对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由2.7%下降到1.2%。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多重耐药菌虽呈稳定下降趋势,但少数耐药菌数量仍然很高,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在院内病原菌感染防治中不断产生新菌种,这些菌种对大部分抗生素均表现出耐药性,且分离率低;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多药耐药细菌的形成机理和传播形式
耐药是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选择发展性反应,过量或不合理的使用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进而降低正常微生物的数量,同时,还会引起细菌的遗传变异。细菌的耐药性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基因组畸变或染色体丢失所致的固有抗性。一种是继发的抗药性,一般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例如:酶的形成从而导致抗生素的失效,自身构造的变化。调整抗微生物药物的靶标效应,会导致其无法和抗生素一起使用。细菌在体内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阻止抗生素的侵入。“阻断”抗生素侵入细菌的途径或者“清除”已经进入细菌的抗生素,会进一步导致抗生素在细菌中的有效浓度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来源有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生物传播来源。环境污染、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均为非生物性传染源。目前临床上以接触传播为主,但也有可能通过飞沫、各种侵入性操作等途径进行感染。如何有效地阻断多药耐药菌的扩散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近年来,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感染问题日趋严重,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CHINET监测的数据仅限于致病菌的检出与分析,缺乏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特征、抗菌药物使用、感染风险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目前的防控体系尚不健全,医护人员对此方面的认识不足,防治知识还不够熟练。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手部卫生依赖性弱、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等因素对病原菌的防控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不同的管理系统无法达成一致的标准。
结论:总而言之,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科学防治与风险管理,对提高医护人员院内感染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质量,通过前瞻性,系统性的综合干预以减少多药耐药菌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保证病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