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血流阻断技术
1.1Heaney法
在恒温25℃环境下阻断肝脏的全部血流。1966年,Healley首次提出全肝血管隔离技术,全肝血管隔离技术需要依次将膈下腹主动脉、肝十二指肠韧带、肝下下腔静脉、肝上下腔静脉中的血流阻断,由此达到控制进入、流出肝脏的血流。
1.2Fortner法
在<18℃的环境下将肝脏的全部血流阻断。Fortner在1970年首次提出肝脏血管隔离低温灌注切除法,这一方法也被称作低温无血切肝法。
1.3Pringle法
完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在1908年大力提倡在恒温25℃环境下使用阻断进入肝脏血流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将肝蒂肝、动脉、门静脉阻断,使进入肝脏的血流被阻断。
Makuuchi在1987年提出了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作半肝血流阻断法,实际操作时需要将进入目标切除肝组织的血流阻断,以此避免剩余肝组织发生缺血损伤的效果。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常被应用于肝硬化治疗中,依次达到保护肝功能的效果。
2001年Belghiti正式提出肝脏悬吊技术,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控制肝断面出血,实际操作中使用长弯血管钳将第二、三肝门间无血管区域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通道,上方以肝中静脉、肝右静脉之间为切入点穿出,同时从第二、三肝门间形成的通道穿出牵引带,对该牵引带进行牵拉,能够将肝断面深部显露出来。尽管肝脏悬吊技术能够将肝断面深部显露出来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但是需要对第二肝门进行解剖,此外在操作过程中使用长弯血管钳会增加肝短静脉的损伤、大出血风险,因此通常情况下临床中不建议使用该方法。陈孝平院士在原有肝脏悬吊技术基础上进行,提出了陈氏肝脏双悬吊技术,通道由第二、三肝门间无血管区域变更为肝后下腔静脉的右侧、右肾上腺之间,在通道中放置的牵引带数量提升至2条,分左右牵拉牵引带,可将肝深部断面显露出来。陈氏肝脏双悬吊技术不需要对使用长弯血管钳进行分离操作,可保护肝短静脉、控制侧断面出血。
2解剖性肝切除
解剖性肝切除术通过将肝段、亚段或联合肝段切除解剖。肝楔形切除、局部切除或病灶剜除术属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解剖性肝切除不仅能切除肝脏病灶,还能够将对应的肝脏门静脉分支流域肝段切除,对控制荷瘤肝段发生肿瘤随门静脉血流转移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有助于控制切肝后并发症,展现出根治性强、出血量少、破坏性小、控制肿瘤播散等一系列优势。
3 Glissonean 肝蒂入路
Glissonean 肝蒂入路表现为鞘内、鞘外、经裂隙3种入路途径。鞘内入路是一种单血管横断法,相应的鞘外入路是 Glissonean 肝蒂途径,鞘外与经裂隙入路对门静脉主干或脐隙大部分肝脏进行切除。通过观察患者肝脏是否发生实质破坏,可进一步划分为肝内途径、肝外途径。选择肝内途径存在一定的门脉、肝静脉、胆管损伤风险,肝外 Glissonean 肝蒂途径可以在保护肝实质的基础上,控制目标肝段血流,相应的门脉、肝静脉、胆管损伤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肝外Glissonean肝蒂途径进行切肝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运用染色或血流阻断法,在肝脏表面肝段边界做标记;
(2)通过超声引导发现肝段标记,并以标志性静脉为界展开切肝;
(3)显露肝断面有重要意义的静脉;
(4)对肝段根部周边的Glisson系统进行结扎处理。
4基于门脉流域的解剖性肝切除术
部分肝癌患者发生门静脉肿瘤侵袭与肝内转移,另有部分患者经过基于 Couinaud 的解剖性肝切除干预后疾病复发。基于门脉流域的解剖性肝切除选择目标,进行穿刺,当显露主肝静脉时运用超声引导, 美蓝被ICG取代作为肝段染色剂,以此使切肝过程中获得肝表面的荧光染色更为持久,由此提升切肝精度,降低患者术后疾病复发率、肿瘤侵袭与肝内转移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