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
2023-09-15 10:18:44
作者:朱敏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骨科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的出现。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作为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疾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行动能力,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了解其发生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对于保障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1、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

(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血管受损,加速动脉硬化,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2)高血脂: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变得狭窄。

(3)糖尿病:糖尿病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病变,增加闭塞症的风险。

(4)吸烟:吸烟损害血管内膜,使血管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损伤。

(5)肥胖:肥胖导致动脉负荷加大,血流阻力增加,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6)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史,可能会增加个体的患病风险。

(7)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变硬,增加闭塞症的发生。男性患者的概率也较高。

(8)缺乏运动:缺乏适度的体育锻炼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促进动脉硬化。

(9)不健康饮食:高盐、高糖、高脂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血脂代谢,加剧动脉病变。

2、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疾病严重程度而异,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常见的症状可能逐渐显现出来:

(1)跛行(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酸胀、无力感,需停下休息后症状才会减轻。随着病情恶化,跛行的距离逐渐缩短。

(2)下肢无力: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下肢感觉无力,行走时可能出现明显的疲劳感。

(3)皮肤改变:受影响的皮肤可能变得暗红、紫红,有时会感觉凉冷。在严重情况下,皮肤可能出现溃烂、溃疡。

(4)发麻和刺痛:动脉狭窄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可引发下肢发麻、刺痛感。

(5)足趾甲变形:血液循环不良可能影响足趾的血供,导致足趾甲变得脆弱、易碎。

(6)伤口难愈合:血流不畅使伤口疗程延长,可能导致创面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

(7)夜间疼痛:在平躺时,由于血液流动减缓,疼痛可能加剧,影响睡眠质量。

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随着病情恶化而加重。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尤其是跛行等现象,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有助于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

3、预防和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旨在减少症状的发生,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预防和治疗的一些方法:

3.1预防: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采用均衡的饮食,避免高盐、高糖、高脂的食物,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风险。

(1)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早发现潜在问题,以便进行干预和管理。

(2)管理慢性病:如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积极控制,以降低病变的风险。

(3)保持适度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动脉功能。

3.2治疗:

(1)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降脂、降糖等药物,以控制血液指标,减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

(2)介入治疗:对于严重病情,可能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如扩张血管、放置支架等,以恢复血流通畅。

(3)外科手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外科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项,如搭桥手术,用人工血管替代受影响的动脉段。

(4)生活方式干预: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症状,减缓疾病进展。

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治疗方法,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症状的变化,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鼓励自己积极面对疾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它。

4、结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但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我们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风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期发现问题,是预防和控制这一疾病的关键。记住,关注自己的身体,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呵护。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