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ICU插管抢救的小知识
2023-05-31 10:39:36
作者:易礼君
作者单位:大竹县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当前许多人对ICU插管抢救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采用ICU插管抢救方法后,会对患者生存造成不良影响。那么ICU患者气管插管之后还能活多久呢?这实际上取决于患者的原发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如果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经过积极的治疗,无自主呼吸的恢复,则可能死亡不可避免。如果患者是因为重症感染,通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患者病情好转,肺部感染得到控制后有可能脱机、拔管,病情将能够得到有效治愈。

一、ICU插管抢救的作用

在ICU里插管抢救的具体作用如下:

(1)改善呼吸功能。插管抢救可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通过呼吸机进行通气,提高患者的通气量,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2)防止呼吸衰竭。插管抢救可以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通过气管插管,可以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呼吸道阻塞而引起的呼吸衰竭。

(3)监测患者病情。插管抢救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促进患者康复。插管抢救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让患者逐渐具备自主呼吸的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ICU里进行插管抢救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感染的发生。同时,在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二、ICU插管的操作

第一步:将病人头后仰,双手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以使口张开,或以右手拇指对着下齿列、食指对着上齿列,借旋转力量使口腔张开,之后置入喉镜。

第二步:左手持喉镜柄将喉镜片由右口角放入口腔,将舌体推向侧后缓慢推进,可见到悬雍垂。将镜片垂直提起前进,直到会厌显露。

第三步:挑起会厌以显露声门。

第四步:以右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如持笔式持住导管的中、上段,由右口角进入口腔,直到导管接近喉头时再将管端移至喉镜片处,同时双目经过镜片与管壁间的狭窄间隙监视导管前进方向,准确轻巧地将导管尖端插入声门。借助管芯插管时,当导管尖端入声门后,应拔出管芯后再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导管插入气管内的深度成人为 4~5cm,导管尖端至门齿的距离约 18~22cm。

图1 ICU插管操作示意图

三、气管插管如何确认气管导管在气道内?

(1)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2)人工呼吸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并可听到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3)如用透明导管时,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4)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5)如能监测呼气末 ETCO2 则更易判断,ETCO2 图形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金标准)。

四、ICU插管抢救注意事项

在ICU里进行插管抢救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无菌操作.在进行插管抢救时,要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毒灭菌,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2)准确的插管深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准确地掌握插管的深度,以避免插管过深或过浅。

(3)插管固定。在插管完成后,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固定,以防止插管的移位或脱落。同时注意患者的休息姿势,让患者保持合适的姿势休息,以免出现呼吸不畅等情况。

(4)保持插管通畅。在插管抢救过程中,要保持插管的通畅,定期检查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和处理插管阻塞的情况。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插管抢救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6)预防并发症。在插管抢救过程中,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气胸、血胸、喉头水肿、口腔溃疡等。同时要严格掌握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合理选择插管的方式和深度,避免不必要的插管操作。

(7)记录引流量,备齐急救品。对于插有引流管的患者,还要记录其引流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还需要对患者的排尿量进行记录;同时要给患者备好所需的生活物品和药品,尤其是急救用品,确保患者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及时进行抢救。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