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年女性患者因“头痛10天,加重伴头晕、步态不稳4天”急诊入我院神经外科。查体:患者意识清楚,却表现为站立不稳,颅神经查体并未发现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实验、轮替实验及跟膝胫实验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既往否认结核病史,近期无低热、纳差、消瘦等症状。MRI影像检查报告:右侧小脑半球见团块状长/稍长T1、稍长/长T2混杂信号影,大小5.7x4.6x6.2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周围少许水肿带,脑干及第四脑室受压,幕上脑室系统扩张;增强后见病灶右份不均匀环状明显强化,病灶左份弱强化。MRS示病灶区NAA峰值降低,Cho峰值升高,lip峰部分可见,Cr峰值明显减低,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胶质瘤可能性大)。
患者症状突出,手术完整切除,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质地较硬,断面干酪样。术后病理结果报告为:慢性肉芽肿性炎,伴广泛坏死,符合结核;结核分枝杆菌PCR扩增阳性;且特殊染色:抗酸(+)、PAS(-)。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无任何功能障碍,顺利出院。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导致全身各个器官感染,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是少见的肺外结核,仅占所有结核病的1%,主要引起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蛛网膜炎、颅内结核瘤及结核性脑脓肿等。原发灶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进入颅内种植,被颅内小胶质细胞吞噬后诱导周围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最终形成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混合形成结核性肉芽肿。极易与颅内肿瘤混淆,容易误诊。颅内结核瘤常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颅内压增高等症状。一般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人合并有肺结核时可表现为低热、盗汗、咳嗽、消瘦等常见结核症状。当患者未出现结核性脑膜炎时,一般无脑膜刺激症状,颅内较小的结核瘤一般无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偶然在神经影像检查时被发现。小脑结核瘤发病率更低,主要见于儿童,其大小在数毫米至数厘米,成年人较少,结核瘤大小不等,肿瘤较大者往往合并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在短期内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目前诊断结核主要的方法有微生物学检查、分子诊断、影像学分析和组织病理检查等。CT和MRI在结核瘤诊断上有着重要作用,在结核瘤的不同发展时期,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的差别。固体干酪样坏死时,T2W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增强后均匀强化;当干酪样坏死中心液化时,T1W和T2W显示等到低信号,周围水中明显,边界不清,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因此很难从影像学上鉴别,最终诊断需组织病理。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占位效应,避免脑疝形成,挽救生命,同时明确病理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手术切除时注意保持结核瘤的完整性,避免破裂,严重病例可加用类固醇激素减轻脑水肿,早期诊断与抗结核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术后需要继续规律抗结核治疗。目前结核病存在复发和小范围流行,耐药菌株增多,起病越来越隐蔽,诊断难度大。因此,尽管MRI检查结果考虑脑胶质瘤,但颅内肿瘤仍然需要考虑到脑结核瘤的可能性,从而避免因贸然手术导致的结核扩散,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