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如何看待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RF)又称慢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展性肾脏损伤,无法及时排出废物,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激素分泌与调控等基本功能,常表现为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多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在中医中认为,本病属中医“关格”、“虚劳”、“水肿”范畴,中医学认为,肾主调节体内水液,分清浊浊;脾胃位于中焦,具有运化水分、升清降浊的作用。本虚标实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脾肾亏虚、脾失运化、清气不升、浊气不下、肾失开阖、气化失功,在邪实方面,湿热、血瘀贯穿始终,浊毒为晚期特征,水停、外感亦时有出现,可谓虚实相生,病机复杂。慢性肾功能衰竭,其损害是潜在进展性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医治疗上,强调“澄源”,即从根本上消除病因,阻止其发展,塞流是指以排除或减少尿液中精微(蛋白)的漏出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复元是指因病致精血亏损而采取的补益措施,其治法为固本培元,所谓对症,就是治疗病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
2.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优势
2.1 辨证施治重整体
中医学的一个特色就是整体观,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体,由五脏组成,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对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辨证论治规律,有助于延缓 CKD患者肾功能的进程。所谓“辨证”,就是把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数据、症状、体征等,经过分析和综合,将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的关系,归纳和判断为某一类证,所谓“施治”,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辨证论治,其目的在于祛邪扶正,促病向愈,防止复发。
2.2 扶正祛邪、减毒增效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越来越虚弱,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同时由于免疫抑制剂、利尿剂长期应用等现代医学手段的介入,目前肾脏病患者因“药毒”引起的进展性肾损害人数日益增加,已成为严重并发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既可消除“药毒”,又可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强疗效,改善疗效,改善疗效。
2.3 辅助疗法效果佳
慢性肾衰竭病人常有水肿、失眠、便秘等并发症,中医除辨证配伍用汤药内服外,还可通过外敷、灌肠、饮食、针灸等方法来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 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方法
3.1 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肾功能衰竭常用的外治法之一,与口服等给药途径不同,它能直接经直肠粘膜吸收。与口服给药相比,这种方法绕开了肠胃等消化系统,避免了药物被消化道中各种消化酶、酸碱等物质所破坏,还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护胃肠粘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药物对肝、肾的损害,在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3.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就是将一定的药物混合成膏状、丸剂或饼状贴敷于人体穴位,刺激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3 耳穴压豆
就是将压丸贴于耳穴表面,使耳穴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如神门、皮质下、交感、心脏、肾、脾、肝脏等。
3.4 中药离子导入
离子导入中药为新的中药给药模式,利用强、弱电刺激使中药中药物分子离子化,经肾区皮肤粘膜直接作用于双肾而发挥药效。
3.5 穴位注射
选择中西药直接注入相关穴位,利用针刺配合药物对腧穴进行刺激,达到刺激经气运行、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
3.6 足浴
中药足浴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方剂,用水煮开后浸泡双足,水没过膝盖,调至微汗即成,从而实现内外兼治的治疗方法。
3.7 艾灸
艾灸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在体表的穴位或痛部烧灼,温熨治疗,具有扶正祛邪,益气养血,温通经络的作用,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中医认为艾灸相当于免疫调节剂,可以改善肾脏功能,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水肿状态、减少感染、改善肠胃不适和临床症状。
结束语
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需要咨询医生,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中医在治疗肾衰疾病时,确有显著优势,希望在阅读后能够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