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在5%~12%左右,也就是说,10个孕妇中,就会有一人可能患妊娠期高血压。在产科中,妊娠期高血压属于危重与常见的并发症。轻度的表现症状为头痛、头晕,严重的患者还会对身体的器官造成损伤,对胎儿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是在妊娠期发生的特有疾病,大部分孕妇在孕20周之后会出现尿蛋白、高血压的症状。大部分产妇为一过性增高,在分娩6个星期之后会自动消失,妊娠期高血压又叫做妊娠中毒症,因为发病的原因还不明确,所以不能完全地避免,会对母婴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妊娠期高血压的识别
女性在孕期通常会胃口大开,食欲大增,总感觉饿,睡眠也比较多,整个人都会膨胀起来。这时你是否会认为是怀孕所造成的肥胖。专家提示,若发生异常水肿,要注意妊娠期高血压。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症状进行识别十分重要。孕妇可以连续进行两次检查。若同一手臂至少测量2次,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收缩压超过140毫米汞柱,则怀疑为高血压。此外,患者有以下症状,比如,严重的水肿、头晕、头痛、胸闷、呕吐、恶心、视力下降、昏迷等,一定要到医院立即就诊,检测尿蛋白、血压情况是否出现异常。
三、妊娠期高血压对胎儿的影响
患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很容易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出现胎盘微血管血栓,造成胎盘功能损伤,使胎儿营养与氧气受到阻碍,很容易导致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严重的情况下,胎儿还有死亡的风险,因此,孕妇在发现自己血压异常上升时,一定要加以重视,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积极的治疗,也不要过于着急,因为妊娠期高血压通过治疗,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四、妊娠期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第一,初孕妇女,特别是年龄在20岁以下或40岁以上的女性;第二,双胎或多胎的孕妇;第三,有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女性;第四,有肾病、血管性疾病、糖脂代谢异常的女性;第五,营养不良或超重的女性。
五、患妊娠期高血压的应对方法
妊娠期高血压在发病之后,孕妇一定要引起重视,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使高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在平时的生活中,孕妇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用药
孕妇在发现自己患妊娠期高血压之后,一定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地服药。合理使用镇静、降压、利尿等药物,使血压处于稳定的状态。不要过于担心药物对胎儿造成的影响,若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出现血流异常或血压上升,会使胎儿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二)监测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每天早晚需要对血压进行监测,并做好血压的记录。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头痛、水肿等症状,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验尿、验血,尽快就医。
(三)适当休息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休息时,可以采取左侧卧位,进行卧床休息,左侧卧位可以使胎盘的供血增加,使回心血量上升。每天的休息时间要大于10个小时,使心情保持愉悦。
六、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
(一)定期检查
孕妇在妊娠早期一定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体重、尿蛋白、血压等。肥胖者患妊娠期高血压的几率比较高,一定要引起重视,在孕后期不要摄入过多的热量,并控制体重的过快增长,体重过快增长是妊娠期高血压的致病因素,所以孕妇要摄入适当的热能,每周体重要增加0.5千克为宜。
(二)注意营养与休息
孕妇一定要保持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每天要注意休息。在饮食中,要注意维生素与蛋白质的摄入,控制盐的摄入。采取三高一低饮食,补充高钾、高钙、高蛋白,采取低钠饮食,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00克,食盐要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有利于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在妊娠期,要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奶类、蛋类、鱼类等,补充适量的钙剂与铁元素。
结论:总而言之,妊娠期女性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了解自身的情况,并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大部分情况下,孕妇的血压在分娩之后的一周可以恢复至正常水平,90%的孕妇在产后两个月都可以恢复至正常的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