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多重耐药菌:专业操作,科学防护
2024-03-22 15:48:49
作者:黄小丽
作者单位:桂林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疾病的发展,广谱抗生素、呼吸机侵入性操作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增高。多重耐药菌增多给患者带大巨大影响,不仅抗菌药物使用受到限制,而且加重患者的负担,还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多重耐药菌防护是院感科重要工作之一。

一、多重耐药菌的概念和目的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判断依据参照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产生和传播,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器官组织老化、生理代谢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是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包括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肿瘤患者等。 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 多次或长期住院:长时间住院,增加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会。 过量使用抗生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耐青霉素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有哪些? 1.标准预防是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本策略,包括:1) 直接接触每位患者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2)接触隔离患者污染物时戴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时穿隔离衣。3)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用于另一个患者前应进行正确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处理。4)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应清洁与消毒,且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2.患者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无法实行单间隔离时,尽可能将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房间,不应将其与留置各种插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对于从感染高发地区转入患者,在其筛查培养结果出来之前,应采取预防性接触隔离措施。

5.通过医生开接触隔离医嘱、护士交班本记录、患者佩戴蓝色腕带、病历卡上及病人床头标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6.加强对病人及家属宣教,告知其正确洗手、手消毒,不乱丢垃圾,保持环境整洁。瞩患者不能擅自离开病房,患者转科或外出治疗时,通知接收科室并有记录。

7.诊疗操作时按无菌技术操作,把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排最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医疗器械专人专用,无法专人专用时,耐腐蚀器械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耐腐蚀的器械,使用75%酒精擦拭。

8.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培养连续两次阴性(间隔24小时)可解除隔离。

9.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医疗黄色垃圾袋双层封扎,标贴标识。

10.加强科室工作人员培训,特别是新入职、清洁工人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的培训。科室加强对清洁工人日常监督,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并当场培训。院感科对每一例监测的多重耐药菌下科室督查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当场反馈整改,并列入医院感染质量考核。

11.加强病原学送检培养,在细菌培养结果出来之前,给予经验用药,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12.检验科将主要五类多重耐药菌列入危急值,及时电话通知相应临床科室,科室接到危急值电话后医生及时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护士立即执行医嘱。院感科针对通过系统对科室存在的需要隔离的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进行现场督查,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并培训。

13.每季度、半年、全年对全院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及药敏结果公布,科室了解本科多重耐药菌感染及药敏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

14.组建多科协作团队,管理部门主要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学部、临床科室及信息科等。依照实际情况,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制定有关制度。 总结 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落实各种多重耐药菌防控的各种措施,重点加强接触隔离防护、手卫生规范,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