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小历史早在1822年,一名法国药剂师发现用含氯化物的溶液作为消毒剂清洁双手可阻断因手传播的感染性疾病。随后匈牙利产科医生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首次发现洗手能够在分娩中起到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1847年5月中旬起他让产科医生在术前使用含氯消毒液对手进行消毒,这样一种小的革新竟然使医院产褥热发病率从10%下降至1%,产妇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他被后人美誉为“手卫生之父”“母亲的救世主”。
随着一系列手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手卫生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全民的广泛关注,大家的手卫生意识也越来越强。天使之手(清洁的手)与魔鬼之手(污染的手)产生的后果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为何重视手卫生
说到“手卫生”,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双手很“干净”,所以并没有太关注这个问题。可事实是,看上去非常干净的手上可能带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和其他的致病菌,据统计:1平方厘米的手掌,可携带3500~4500个细菌,每个指甲缝内会有4.5~5万个细菌。美国最新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双手平均携带1000万个细菌,其中包括大肠杆菌、伤寒菌、痢疾菌等20~30种病菌。而被称为“细菌炸弹”的厨房抹布也不过几百万个。在日常的生活中,这些致病菌会从你的手上悄悄地“跑到”自己身体里面或者身边的亲人、朋友身上,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手卫生”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对待,尤其是在医院这个病原体相对较多的地方,我们更要时刻注意手部卫生。
什么时候应该洗手
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通人群的洗手时机分布在手部有明显污染和接触外部物体的前后中,简单列出了几个常见的洗手时机:1.饭前便后;2.去超市、商场等人群密集且相对封闭公共环境后;3.医院就诊或照护病人前后;4.喂养婴儿前、处理婴儿尿垫后;5.揉眼睛前,打喷嚏擤鼻涕后;6.接触血液、尿液、粪便后;7.接触公共用品后如触摸公众场合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电梯按键)、共享单车以及乘坐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后;8.接触钱币后、清扫卫生后;9.接触宠物后、处理宠物排泄物后;10.户外劳动、活动、玩耍后等。
如何正确洗手
首先用流动水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步骤不分先后):1.内——掌心相对,相互揉搓2.外——手指交叉,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3.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5.大——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6.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7.腕——螺旋式揉搓手腕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擦干宜使用纸巾。
你的手洗干净了吗?
洗手的五大误区要注意!如何真正彻底洗净双手?一起来看:1.只用水洗:不用肥皂或洗手液,不能有效去除手部污垢,大量病原体停留在手上。2.手洗时间不足:双手揉搓不应少于15秒,时间过短,不能有效去除病原体。3.湿纸巾代替洗手:用湿巾擦手代替洗手,不能彻底去除手部污染。4.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手套有一定的渗透性,所以摘下手套后务必洗手。5.共用干手毛巾:最好用一次性干手纸巾或一人一条毛巾,合用毛巾会引起病原菌传播。为了健康的体魄,让我们大家一起携手运动起来,加入清洁双手的行动中,为我们未来美好的生活保驾护航!未来就在手中,让我们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