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你会喝水吗?
2024-03-29 17:16:22
作者:陈羽连
作者单位: 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泌尿外科

我们平时住院的时候总会听到医生嘱咐病人“多喝水”,仿佛水才是治病的良药。在泌尿科病房,医生和护士确实是经常鼓励病患多喝水。在多数情况下,多喝水确实是对人体有益的。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怎么喝水,什么时间喝水,一天要喝多少水。甚至有人说清水寡淡我不爱喝,不就是补充水分吗?我喜欢喝饮料,清水寡淡,那我果汁饮料当水喝;也有的人说我喜欢喝汤,那我就每天炖汤补补;还有的人说我喜欢牛奶,那就多喝牛奶吧,既能补钙又能补充水分。

错!果汁饮料虽好喝,但是果汁饮料含有较多糖分、色素、防腐剂、盐分等,不但补水效果差,而且经常饮用不利于身体健康。大量饮用饮料还会引起身体发胖,儿童阶段如果过量食用饮料还会引起发育不良。喝汤能缓解一定程度口渴,可适量喝。但由于汤中含有油脂和盐分,长期大量喝汤可能会因摄入过多钠离子和油脂会再次加重机体缺水情况,加重肾脏负担,故不能替代水喝。牛奶是一种蛋白质饮品,适当饮用可提高人体免疫力,但过度喝可引起饱腹感,导致消化不良或营养过剩,过敏体质也不宜饮用。此外牛奶中除含有蛋白质外,还含有脂肪、糖、钙、磷等许多成分,所以也不能替代水喝。

如何正确喝水呢?

正常普通人每日排尿量要2000ml左右,人体水分摄入量也要达到2000ml左右才能到达出入平衡。如果泌尿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要适当增加饮水量达到3000ml,使我们的每日排尿量达到3000ml左右,这样可以把它“冲干净”。因为泌尿系统结石形成跟尿液中盐过度饱和有关,大量饮水能够起到稀释尿液作用,让体内较小的结石加速排出体外,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一般我们每天正常情况下每日喝2000ml白开水,也就是4瓶500ml矿泉水瓶的水。其中1000ml来自饮用水,1000ml来自饮食额外补充。我们每天清晨起床可以来一杯200ml左右温开水,晚上睡前也来一杯200ml左右温开水,白天也要均匀的多喝水,就是小量多次的喝水,以不感到饱腹为宜。夏天出汗多或肥胖的人可增加饮水量,冬天则适当减少。

泌尿结石的病人可增加饮水量至3000ml左右,也就是6瓶500ml左右矿泉水瓶的水。为什么呢?我们通常把人体泌尿系统比作下水道,下水道需要经常用水来冲刷清洁,同样道理,人体“排水管道”也需要“水”来冲刷。因此饮水多,排尿也多,尿液会持续不断地冲刷排尿管道,这样就不怕细菌来侵犯了。

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喝水呢?

当我们人体系统出现下列情况时,人体感知系统提醒我们该喝水了:

1.首先当你感到口渴时,这是机体向你发出的第一个信号,表示你的身体需要水分补充。这时赶紧来喝一杯500ml左右水吧!

2.当身体出汗多,尿液较少,尿液出现深黄色或浓缩状甚至血尿时,机体系统告诉我们赶紧喝水了。

3.泌尿系统出现以下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说明出现了细菌感染,也需要喝水了。

4.当我们去医院体检发现有泌尿结石,如果石头较小,多喝水也许就可以使它们随尿液排出体外。如果石头较大做了手术,术后也要多喝水才能排除细小泥沙状石头和手术积血块。

当然,我们也不是愚昧地认为所有问题都能喝水解决。一般情况下,多喝水是没什么问题的。

什么情况下不能多喝水呢?

1.肾结石肾绞痛时:肾绞痛时,结石发生了急性梗阻往往伴有积水形成。如果大量饮水,则尿液无法排出加重积水形成,损害肾功能。只有肾绞痛没发作时才能多饮水。

2.肾炎性水肿:多饮水则加重肾脏负担,严重时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危及生命。

3.心功能衰竭:多喝水比较危险,可诱发或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血液循环更加不畅,加重心脏负荷。过量水分摄入还会导致水肿。

4.肾衰竭:若喝水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如果尿少时多喝水可能会危及生命!

5.肝腹水及肝功能衰竭:多喝水可能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应根据实际水肿情况调整;

6.水中毒:进入人体内水过量,超过4500ml(如大量饮水、输液过多),会使水分过度蓄积,导致低钠血症(表现为软弱无力、恶心呕吐、精神错乱、躁动谵妄甚至昏迷)。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