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起病缓慢,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食欲减退等症状,发展至尿毒症期严重者就会出现心脏衰竭、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疾病等问题,而尿毒症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必要条件就是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俗称血透内瘘。
什么是血透内瘘
血液透析要想把人体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外科手术将动脉和静脉端端相吻合,使静脉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这样的血管称血透内瘘,方便用于血液透析的穿刺操作。
内瘘术前护理
对于患有慢性肾衰竭的患者一般需要在血液透析前1~2个月进行动静脉吻合手术,在术前要做好术前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在保守治疗期间就应有意识的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避免在该侧静脉穿刺,静脉插管,锁骨下或外周静脉避免长期化疗或置入导管,以备日后用作动静脉内瘘。
2.术前要保护好内瘘侧的肢体无破损,保持皮肤清洁状态,避免在术后感染。
3.做内瘘侧肢体要避免高强度运动,尽量不穿着紧身衣,佩戴首饰等。同时保证血管充盈,便于在手术时找到是否有符合做动静脉瘘的血管。
4.手术前,患者不宜使用肝素等抗凝剂,以免造成术中或术后出血,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恢复。
内瘘的术后护理
1.在内瘘手术成功后,患者要将内瘘侧肢体进行适当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同时内瘘侧肢体不能用力,拿重物或负重工作,观察手术部位有无渗血或血肿,吻合口远端的肢端有无苍白发凉、麻木、疼痛以及全身情况。
2.学会习惯性每日监测,可以使用听诊器听静脉的震颤是否有良好,存在杂音就表示内瘘通畅,如果感觉听不到杂音或怀疑有血栓的形成,就要及时告知主治大夫,避免错过救治时间。
3.不要在该侧肢体进行输液、量血压,减少对内瘘的压迫。同时,如果发现包扎切口的纱布有潮湿或者脱落的情况要及时更换,避免伤口感染。
4.注意内侧肢体的保暖,保证足够的血液流量,如果出现大量脱水、腹泻、低血压、高热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5.加强内瘘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内瘘早日成熟,吻合囗血管震颤良好可触及连续震颤,血管明显增粗,血管壁明显增厚且弹性良好,血管走行平直表浅,粗细均匀且易穿刺,B超测定内瘘自然血流量大于等于500毫升每分钟,穿刺段血管内径大于等于5mm,距皮下深度小于6mm。是内瘘成熟的几个评估要点.
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相关原因
1.睡眠时无自主意识状态下,由于内瘘侧肢体受压,血流受阻减慢而导致内瘘堵塞。
2.透析中大量超滤脱水,降压药服用不当,发生低血压致血栓形成堵塞内瘘。
3.高血脂高血糖等高凝状态刺激凝血系统促进凝血形成血栓堵塞内瘘。
4.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损伤血管壁引起纤维化或压迫止血使用力度不当,皮下形成血肿机化,造成吻合口与穿刺点之间的血管狭窄,是导致内瘘远期血流量不足堵塞的重要原因。
防治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1)对动静脉内瘘早期血管不充盈者,指导患者做扩张训练对促进内瘘成熟的重要性。(2)避免内瘘肢体受压,不可将手枕于头下,内瘘侧肢体严禁抽血输液测血压,衣袖宽松,避免过度用力。
2.严格限制水钠摄入,向患者及家属告知限制水钠的重要性,主动配合。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不超过5%或每天体重不超过1kg。
3.抗凝治疗:对高凝状态的透析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
4.有计划合理使用内瘘:(1)初次使用内瘘,应选择年资高有丰富经验的护士穿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的损伤。(2)穿刺点距瘘口大于3cm动脉端与静脉端两支穿刺点距离≥5cm。采用绳梯式穿刺方式,按顺序更换穿刺部位,使整个血管均轻度扩张,避免损伤血管壁引起纤维化或假性动脉瘤,避免在同一血管穿刺。(3)透析结束时,不要在针没有完全拔出之前压迫血管,按压力度以有效止血而不阻断被压迫血管血流为宜。(4)保持内瘘肢体皮肤清洁,穿刺操作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做好皮肤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