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感冒了”,一到医院看病,医生却诊断肺炎了。那么,中医是怎么看待小儿肺炎的?它跟咱们常说的感冒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咱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让大家对这些常见的健康问题有个更清晰地认识。
中医学对肺炎的认识
中医认为人体由五脏六腑构成,肺属五脏之一,主宣发、主气、通调水道,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肺具有很强的外感性,对外来邪气非常敏感。肺炎常常因为外邪侵入肺脏,如风寒、风热等,引起肺经功能失常。在中医看来,肺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邪侵犯:中医认为肺与外界相通,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尤其在冬春季节,风寒、风热等邪气侵入肺部,损伤肺卫,导致肺气失于宣发,出现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其中,“风寒攻肺”表现为畏寒、发热、无汗、咳嗽,咳痰色白而清稀等症,而“风热侵肺”则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咯黄稠痰、口渴等。
2.痰热闭肺:邪热闭阻于肺,出现发热、烦躁,咳嗽、面赤口渴,口唇青紫、胸闷胀满等症状。
3.毒热闭肺:邪气炽盛,毒热内闭于肺,出现持续高热、咳嗽剧烈、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喘憋,烦躁口渴,面赤唇红等症状。
4.肺脾气虚:体质虚弱儿活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感受外邪后易累及于脾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出现咳嗽无力,喉中痰鸣,地热起伏不定,面色白而无华,食欲少,大便稀溏等症状。
5.阴虚肺热:小儿肺脏娇嫩,邪伤于肺,后期正虚邪恋,出现咳嗽病程较长,干咳少痰,低热盗汗、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肺炎和感冒的区别
1.发病机理的差异:感冒在中医中被归为“外感病”范畴,主要由感受外邪及时疫引起。根据病因,感冒又分为风寒和风热、暑邪、时行四种。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轻、无汗、头痛等;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咽喉痛等;暑邪感冒表现为发热无汗,身重困倦,胸脘满闷等;时行感冒则起病急骤、壮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退,头疼,肌肉酸痛感等,感冒主要影响人体的肌表和卫气,导致卫表不和,出现上述症状。相比之下,肺炎在中医中多被归为“肺炎喘嗽”范畴。肺炎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不仅涉及外感病邪(如风、寒、热、湿等),还与人体正气虚弱有关。当正气不足时,外邪容易入侵,导致肺气闭塞、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进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2.症状表现的区别:感冒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如鼻塞、流涕、喷嚏、喉咙不适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病程一般较短,如果得到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在一周左右恢复。肺炎的症状则更为严重,除了咳嗽、咳痰外,还可能伴有高热、胸痛、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病程也相对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期。此外,肺炎若不及时治疗,还有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心衰、呼吸衰竭等。
3.治疗原则的不同: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解表”,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将侵入肌表的风邪排出体外,恢复卫气的正常功能。根据感冒的性质(风寒或风热),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肺炎的治疗则更为复杂,需要“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等多方面的治疗。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能需要配合针灸、拔罐、刮痧等中医外治法来增强疗效。
4.预防策略的差异:感冒的预防主要是增强体质、提高卫气的防御能力,如适当锻炼、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同时,避免在风邪盛行的时候外出或受凉。肺炎的预防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肺脏、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对于老年人、儿童等易感人群,还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来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