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旅途中,脑梗塞无疑是一道沉重的阴影,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在精神层面带来沉重的压力。然而,康复期是重获新生的关键阶段,正确的生活调适和锻炼建议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为大家揭示如何在康复期有效调整生活方式,通过科学锻炼,逐步走出脑梗塞的阴影,重拾健康与希望。
脑梗塞的概念
是指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如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血栓形成等。通常表现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常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瘫等症,易发脑梗塞的多为中老年人。
脑梗的恢复期是多久?
脑梗后的恢复,与脑梗部位、梗死面积的大小、开始康复的时间、患者的个人意志、脑梗之前的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绝大部分脑梗塞的病人经过医院2周左右的治疗,仍然存在以下症状中某个或某些症状,包括肢体乏力、感觉异常、头晕、失语、构音障碍、球麻痹、视野缺损、认知功能下降、共济失调等,而这些症状的恢复依赖于在家中通过药物和康复手段进行恢复。由于神经细胞不可再生的特点,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一般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脑梗患者,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1.肢体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协助患者或教患者用好的一侧肢体带动活动不利的肢体做下面的动作。训练教程:将肢体举起、抬起;将肢体缓缓弯曲,如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膝关节;抓握东西、攥紧脚尖;上下、左右摆动手掌、脚掌;上下、左右摆动手臂、腿脚;强度:每次30~40分钟,上下午各一次。
2.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可以尝试用图画学习卡片让患者练习发音,由单词到词组、由词组到简单句子。训练强度:每次30~60分钟,每天1~2次。请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3.已经具备走路、跑步等能力的患者。训练内容:活动方式以跑步、快走、保健操等有氧运动为宜,运动程度以心跳、呼吸有所加快但说话不吃力为准。训练强度:保持每天30分钟左右中等量的运动。
脑梗患者,如何调适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脑梗康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多动手:手的运动可对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良性刺激,使大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变得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预防老年痴呆大有裨益。动手的项目很多,如弹琴、学编织、做手指活动操等,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
2.多动腿:要坚持适度的有氧代谢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跳健身舞、骑车、爬楼梯、练习压腿等,在锻炼时随着两条腿的交替运动,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的节律变得十分和谐,同时运动又增强了心肺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供给大脑充足的血液和氧,无形中改善了大脑的记忆和思维活动。
3.多动嘴:语言交流是锻炼大脑的体操,平时不仅要和老伴及老年朋友在一块谈心,而且要多交青年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有利于增强思维能力。
4.多动脑:平时常看些有益于心身健康的书刊杂志,多动笔写文章,多动脑勤思考,可起到增强记忆,防止健忘的作用。
5.饮食调整:脑梗患者应该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素的饮食原则。多吃碱性食品,人的体液是弱碱性的,若是吃酸性食物过多,使体液变成酸性,则危及健康,所以要注重膳食的酸碱平衡,平时经常吃些大豆及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全谷类食物,少食动物内脏,肥肉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同时,注意控制高热量摄入,避免超重或肥胖。
6.戒烟戒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对血管健康造成危害,脑梗患者应该戒烟戒酒,以降低脑梗复发的风险。
7.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高龄老人如有失眠情况,可适当给予助眠药物,如思诺思、佐匹克隆等。
结束语
总之,走出脑梗塞阴影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生活调适与锻炼建议,积极面对康复期的挑战,相信每一位康复者都能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重获健康的身体与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