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幽门螺杆菌一定要“赶尽杀绝”吗?
2024-04-03 08:55:46
作者:刘宇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医院消化内科

结合临床可发现,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细菌,其作为作为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已经被广泛证实,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最主要病因,是胃癌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HP感染是全球性感染性极高的疾病之一。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一心想着将它赶尽杀绝,不惜冒着抗生素带来的巨大风险。但也有些人认为幽门螺杆菌不一定需要清除,只要没有出现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以下我们就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幽门螺杆菌并非“十恶不赦”

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致病菌。早在58000年前,幽门螺杆菌就已经存在于我们非洲祖先的消化道中了,这种细菌跟随人类遍布在了世界各地。除非用抗生素的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会伴随人体一生。而它在人胃中的消失,仅仅是这20多年来的事情。而这20多年,却正好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飙升的时期。

1.幽门螺杆菌只让少数人患病:世界上50%的人群携带有幽门螺杆菌,有些地区甚至有80%的人携带这种细菌。然而在这些携带者中,只有10%患上了消化性溃疡,只有1%左右的人会患上胃癌。

2.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那么毒:幽门螺杆菌会造成疾病,但是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事实上,有许多基因因素在影响着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不同的菌株致病性可能相差甚远,因此,将所有幽门螺杆菌一并写入黑名单并不合适。

3.缺乏幽门螺旋杆菌后更易患病:在2011年,一篇题为《停止杀死有益菌》的文章发布于自然杂志上,其中的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缺少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哮喘、枯草热以及皮肤过敏。当幽门螺杆菌从人类的胃中消失后,人们更容易患上食道反流症,以及其并发症,比如巴雷特食管和食道癌。

要不要“赶尽杀绝”,应注意区别对待

经过上述论述可发现,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要完全清除,而且是否需要完全清除也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史和症状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完全清除,这样反而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以下情况则需要根除:1.消化道溃疡或者伴有出血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一情况下应注意完全清除。2.临床中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出现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时需要不惜代价将其清除,以避免病情加重发展。3.胃癌术后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4.胃癌家族史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5.长期使用消炎止痛药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发生消化道溃疡。

以下情况不需要根除:1.并无明显不适但体检偶尔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2.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3.临床中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表现为慢性胃炎,没有出现不典型增生,不需要完全清除。4.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5.长期使用消炎止痛药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没有发生消化道溃疡。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勤刷牙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中的细菌。

2.注意饮食卫生:食用干净的食物,避免吃生肉、生菜等。水果和蔬菜在食用前要洗净,肉类食物要煮熟才能吃。保证饮用水洁净,避免饮用可能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水。

3.实行分餐制:尽量使用公筷,避免口对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家庭中,要避免老人嚼碎食物喂给小孩,减少亲密行为。

4,减少外出就餐:避免在公共场合用餐,就餐时注意使用公筷。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