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听到人们讨论:假劣药品才会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使用说明书里列举不良反应少的就是好药;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比西药少;新药比老药的不良反应少;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好。以上这些都是公众对于药品不良反应认识的常见误区,那么到底药品不良反应是什么呢?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其发生与药理作用及个人的体质有关。新药审批主要依据动物实验和部分病人临床试验的结果。但动物与人在生理、病理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临床试验又存在观察时间短、参加人数少等局限性。许多发生率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现的不良反应,在审批时难以充分了解。为了让大家对药品不良反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下面我们对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
1.皮肤及附件毒副作用。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各种药疹、皮肤水肿等。有些是由于局部用药时药物的刺激性引起的,有些是光感作用所致,较多常见的是过敏反应引起的。
2.神经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主要症状:症见头晕、头痛、口唇、面部或肢体麻木、神经炎、眩晕、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
3.循环系统为主的毒副作用。主要症状:紫癜、溶血、血小板减少、贫血、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过快或过慢,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
4.呼吸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主要症状:胸闷憋气、咳嗽气喘、呼吸急促、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5.消化系统为主的毒副作用。主要症状: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流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区疼痛、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6.泌尿系统为主的毒副作用。主要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尿少或无尿、水肿、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7.血液系统为主的毒副反应。主要症状: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敏性紫癜、再障、甚至死亡。
8.精神系统为主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失眠、抽搐、惊厥、烦躁、谵语、幻觉、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
9.心血管系统为主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胸闷、心悸、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血压异常等。
10.其他。主要症状:如药物热、内分泌紊乱、过敏性休克、背疼、关节炎、静脉炎、球结膜出血、鼻出血等。
如何判断药品不良反应?
1.用药时间与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是判断的关键。
2.查看药品说明书,说明书中有没有列出该症状。
3.停药或减少剂量后,可疑药品不良反应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
4.再次接触可疑药物是否再次出现同样反应。
如何避免药品不良反应?
1.询问过敏史或药品不良反应史,这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质患者十分重要。
2.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药方法、时间给药。比如部分抗过敏药晚上吃可以减少嗜睡带来的困扰。
3.注意老年人、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例如孕妇应禁用对胚胎有强烈毒害作用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
4.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除避免使用肝代谢、肾排泄的药物,还应适当减少剂量。
5.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6.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定期检查器官功能。
7.另对于需要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治疗的慢病患者,可以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检测机构进行药物基因检测,预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药品一把双刃剑,不仅具有治疗疾病作用,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所有药品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了解和学习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监控意识,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