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发现他人中毒后如何进行急救呢?
2024-03-27 16:55:53
作者:王建玲
作者单位: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
一旦进入寒冷的冬季,经常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被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因此如何预防及急救尤为重要。一氧化碳中毒也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煤气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人体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一、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1.轻度中毒:最初感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晕厥。一般神志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消失。

2.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面色潮红、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困倦乏力等症状,口唇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3.重度中毒: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大小便失禁、四肢发凉、瞳孔放大、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或停止。大多数会遗留后遗症如痴呆、肢体僵硬或瘫软或心律失常。

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煤炭、木炭、柴火、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等含碳物质在氧气(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不完全就会产生一氧化碳。生活中出现以下的原因就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1.使用燃气热水器、燃气灶时间长,门窗密闭通风不良,空气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中毒事故发生。

2.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卫生间)内,或未安装排烟管,或虽安装了排烟管但排烟不畅,导致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产生的废气排放在室内或房间内,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3.燃气热水器烟道安装不规范,与热水器接口处或烟管连接处不严密、有裂缝,无法有效将废气有效排放到室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4.烟道室外部分烟管装不规范或者没有防风帽,导致遇到大风天气时,烟气倒灌进室内,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5.在密闭的房内燃烧煤炭、木炭、柴火等用于取暖、做饭时,由于通风不良,空气不足,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6.在车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里睡眠,也可能会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三、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 尽量避免家庭聚集性烧炭火取暖,炭火要尽量燃烧完全,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排烟排气良好。没有烟囱的煤炉,夜间要放在室外。

2.使用管道煤气时,注意检查连接煤气灶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虫咬,防止漏气。

3.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尽量安装在浴室外面。冬天冲凉时浴室门窗不要紧闭,洗浴时间避免过长,不超过20分钟。

4.不要在密闭的室内食用烧炭火锅、点炭火盆。

5.开车过程中不要长时间开空调,需要间隔打开车窗让内外空气进行对流。感觉不适时立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6.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地方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一氧化碳报警器是专门用来检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装置,能在氧化碳浓度超标的时候及时地报警。

四、一氧化碳中毒急救处理

当人们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时,即刻就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往往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救。因此当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按下列方法进行救护:

1.即刻将门窗打开,流通空气,并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环境。

2.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

3.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并松解患者衣领腰带,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4.神志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让病人平躺于空气流通的环境,解开衣扣和裤带。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病人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5.发现中毒情况后,要立即呼叫120急救服务,将病人护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在等待救护车前来时,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要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患者的呕吐物或者口水反流导致窒息。

6.患者送往医院后,要及时进行高压氧舱治疗,高压氧舱内氧气浓度变高,有利于患者吸氧缓解中毒症状。

一氧化碳中毒对患者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所以当发现身边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一定要快速帮忙急救,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