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科学、合理的麻醉方案
制定麻醉方案不仅是为了提供最佳的手术条件,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为此,在手术开始前,麻醉医生提前要收集和参考患者所有病情资料。在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以及全面掌握毒麻药物、急救药物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麻醉医生会从患者目前的生理机能和实际病情为切入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制定详尽的麻醉方案,包括术前用药的个体化、麻醉技术的优化和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
骨科病人手术部位涉及全身骨骼系统,根据手术需要,相应的麻醉方式选择更多、更灵活。我们可选择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可供选择的方式不少。
全身麻醉时,患者可经面罩吸入或静脉输注全麻药物完成麻醉诱导。麻醉中,麻醉医生调节各项指标,使用专业仪器装置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的机能。全身麻醉状态下,麻醉医生必须保证患者的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稳定,最理想的是患者麻醉状态下各种生理功能接近自然状态下。 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麻醉恢复期,此时需适时停止使用麻醉药物,必要时使用逆转麻醉效果的药物,确保患者呼吸、循环等机能恢复。
神经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于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周围,以阻断神经末梢的传入刺激,使该神经分布支配区域痛觉消失,产生麻醉效果。这种方式对病人的心肺等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干扰小,对老年病人、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更安全。尤其现在普及的可视化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效果更确切,相关并发症更少。
在椎管内麻醉中,最为常用的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两种麻醉方式。麻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背部穿刺部位,注射局麻药物达到麻醉效果。麻醉后病人意识清醒,可自主呼吸,对循环功能的影响较小,这种方法可单独选择,也可以和其他麻醉方法复合,是骨科下肢手术常用的经典麻醉方法。
麻醉前患者需做的准备
手术前,患者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用药史都会对麻醉以及手术带来影响,所以麻醉医生会详细了解这些情况。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这时患者需要详细介绍自已基础疾病、所服用药物的使用情况、有无过敏等。此外,患者至少提前8h应禁饮禁食,提前停止吸烟喝酒,以确保能够顺利完成麻醉。
骨科麻醉对麻醉医生的要求
临床工作中,麻醉医师可以说是“内科中的外科医生、外科中的内科医生”。不仅要熟悉内、外、妇、儿等各个专科常见疾病特点、病理生理改变,熟知各种毒麻药物和常见药的药理特点;还需熟练掌握各种麻醉技术,并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来选择制定方案;为处理围术期各种紧急情况,麻醉医生还得掌握危重情况下的紧急用药和抢救技术。
做好术中麻醉管理
麻醉医师术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除了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清醒状态下还要关注意识,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全麻时,需使用麻醉机来维持呼吸,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合适的血压、心率等。同时需要适当保温、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确保患者体温、容量、内环境稳定。麻醉医师需要密切关注手术操作情况和术中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并根据术中的变化来调整药物使用和麻醉机参数,以确保患者安全完成手术。
关注患者的术后情况。
麻醉医生在操作时,不仅要确保患者能够处于舒适状态,还需要为术后准备相应的镇痛、镇静、止吐等药物,完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等,确保手术效果和快速康复。
总之,麻醉医生确保骨科患者在安全、无痛的前提下完成手术,时刻为患者保驾护航,保证患者的手术安全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