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家中宝宝发热,不少新手爸妈难免会陷入焦虑与困惑之中,特别是在用药环节更是小心翼翼——究竟该如何选择药物、怎样正确给药?别着急,先来收下这份小儿发烧用药的基本原则,科学地把握好发烧时的药物使用,就能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安心保障。
理解发烧的本质
老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让宝宝退烧,我们就需要先了解发烧的本质。其实,发烧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当孩子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害时,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设定点,导致体温升高。因此,适度的发烧有助于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不过,过高或持续的发热则可能对孩子身体造成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采取降温措施,药物便是其中之一。
发烧用药基本原则
1.慎用退热药:首先,我们要明白,不是所有的小儿发烧都需要立刻使用退热药。对于轻度的发热(体温在38℃左右),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降低室内温度、穿着透气吸汗的衣物等。只有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或发热引起明显不适(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难以入睡等),才考虑使用退热药。此外,新生儿和低龄婴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反应敏感,所以使用退热药需格外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合理选用药物:市场上常用的退热药主要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婴儿和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布洛芬则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选择哪种药物,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及医生的建议。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在儿童身上可能引发雷耶氏综合症,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3.正确计算剂量:给小儿使用退热药时,最重要的是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来计算和给予。一般来说,药物剂量是根据孩子的体重来确定的,而不是按照年龄。家长一定要仔细核对剂量,确保不多不少。过量用药可能会导致药物毒性反应,而剂量不足则可能无法有效退热。
4.间隔用药:不同的退热药在相同时间内不能叠加使用,以免药物累积造成毒性。通常情况下,每种退热药至少间隔4~6小时才能再次使用,一天内使用次数不宜超过4次。用药间隔期内,可以继续采用物理降温法,如更换冷毛巾敷额等。
5.观察反应:给孩子使用退热药后,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包括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食欲、活动能力等。如果用药后孩子体温未明显下降或仍然持续高热,甚至出现嗜睡、抽搐、呕吐、皮疹、呼吸急促等异常反应,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不要擅自加大药量或换药。
特殊情况处理
1.幼儿时期疫苗接种后发热:接种疫苗后出现的轻微发热属正常反应,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只需观察和适当物理降温。若发热过高或持续不退,再考虑用药。
2.高热惊厥:少部分儿童在高热时可能出现惊厥,这属于紧急情况,家长应立即送医。在送医途中,可尝试物理降温,但不应在此时盲目给孩子服药。
家庭用药误区
1.不要过分追求体温正常。发热是身体对抗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不必急于将体温降到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活动能力等。
2.勿迷信“进口药”或“特效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热药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只要是对症、安全、适用的药物即可。盲目追求高价进口药或所谓“特效药”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总而言之,对待孩子的发烧,家长应保持冷静,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切勿自行乱用药。在尊重孩子生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使用退热药,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并在必要时及时就诊,才是守护孩子健康的有效之道。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孩子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