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输血的误区与纠正
2024-04-12 15:53:57
作者:刘秋雯
作者单位: 安岳县人民医院

当身体失血过多时往往需要通过输血来挽救生命,可见输血是救命的大事。但是你了解输血吗,电视、网络上了解到的那些输血知识是否正确?今天来了解一下输血那些事儿。

输血误区一:近亲输血更好

众所周知,血型相同是输血的前提。在电视上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主角生病了,他们的亲属争先恐后的让医生用他们的血,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近亲输血更加安全。实际上近亲输血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人体血液中生存着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这种细胞可以有效识别外来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并进行抵抗,使之失去活性。但是近亲输血,则可能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外来血液中的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进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从而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发热、黄疸、便血等症状的发生,甚至可能引发全血细胞的减少以及肝、肾等功能的衰竭,因此一般不建议近亲输液。

输血误区二:血液制品越新鲜越好

很多人认为输血就应该输最新鲜的血,这样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的活跃度更好,对病人也更好,其实不然。血液中除了健康的细胞外,可能还有许多病原体。一般情况下血液制品中的许多病原体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实现灭活,比如说梅毒螺旋体保持在4℃的环境中,48~72小时可以实现灭活,疟疾原虫在体外血液中能够存活2周,其他未知的病原体也会在体外血液保存的过程中失去活性。可以说没有过期的血液制品,保存的时间越长,其安全性更高,可以减少许多疾病的传播。而新鲜的血液制品则可能面临疾病传播的风险。

输血误区三:全血成分越多越好

很多人认为,输全血更好,成分更全面,补血效果更好。其实不然,现代科技表明,输全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全血的成分并不全面。血液中各种细胞的保存条件具有一定的差别,在不同温度下其有效期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全血在4℃的环境中保存,只能很好地保护红细胞,但是不能有效保护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稳定性差的凝血因子,容易导致以上细胞的失效。尤其是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全血中其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其二就是输全血可能导致输血风险的增加。全血中血浆含量大,容易增加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负担,可能导致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全血中具有抗原物质、细胞碎片等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有害,可能导致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现代医学认为,输全血更加适用于血容量严重不足且存在进展性失血的急性大量失血的患者。

输血误区四:输血能够补充营养

部分人认为输血能够补身体,有一些身体虚弱的病人经常会提出输血的要求。其实血液只是人体组织中的一种,主要发挥免疫调节、营养和氧气的输送、代谢废物的排泄、凝血、止血、抵御等功能,输血并不会提高受体的免疫功能,也不会改善受体的体质,甚至输血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或面临输血反应的风险,也就是说输血是不得已的行为,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一般不建议给没有失血风险的病人输血。

输血误区五:O型血是万能血

大家普遍相信O型血是“万能血”,A、B、AB型的人都是可以接受O型血。实际上输O型血也是有一个先决条件的:第一,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输血的时候,如果失血者AB血型识别有问题,或者没有足够的同型血,但是O型血却很多,这种情况下可以输O型血,毕竟不输血则可能面临死亡。第二,输O型血时需要输配型相同的O型洗涤红细胞,也就是说输的是成分血,而不是O型全血。由于O型血人的红细胞中A、B抗原缺乏,所以不会出现溶血;但是O型全血中含有可以抵抗A、B抗体的成分,可能导致A、B、AB型红细胞的聚集或引发致敏反应,从而导致红细胞的存活时间缩短或灭活。

输血可以挽救大量失血病人的生命,但是输血是有很多限制的,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非必要,不建议输血。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