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之什么是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输血方式之一。血液是由各类血细胞和血浆组成的,成分输血则是指将采集到的血液(全血)进行科学处理,然后将全血中的有效成分使用科学方法分开,分别制成纯度较高的血液制品,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治疗需要进行输注,患者缺什么成分就补充什么。目前常见的成分血有: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单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辐照血液等。结合实际可发现,成分输血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节省血源,并且还能够针对患者需要提供针对性治疗,如贫血就输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者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可以输血小板;手术、烧伤等大出血或者血浆大量丢失可以输血浆。
安全输血之输血过程很严谨!
一些人认为输血就是将供血者的血液输注到受血者身体中,但这一认识并不全面。通常为保障输血安全性会进行多环节处理,其中输血前需要进行这些操作: 输血前三项检查 在确定要输血时要确保受血者的血液标本必须合格,将血液标本送到输血科做血型鉴定(ABO、Rh(D)、MNS血型等)、不规则抗体检查,交叉配血检查(在两种介质以上反应),然后按照所需输注的成分血进行配血,这样才能够保障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查 在输血前还会进行感染标志物检查,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等。通过输血前感染标志物检查能够避免诸多病毒从血液途径传播,对保障受血者安全和避免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很有助益。 检查血液质量 在输血前一定会进行血液质量检查,双人核对患者住院信息、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等,同时还要核对血袋上血型、采血时期、有效期等相关信息。需注意的是,输血前从输血科专用血液冰箱内取出血液,室温放置不超过15分钟,血浆、冷沉淀需现用现溶,血小板需专用震荡仪24小时恒温摇㨪;血袋破损、过期、溶血、严重脂肪血、直抗阳性、抗筛阳性的供血者血液不能用于临床输注;输血前会将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中不能加入其他药物,除非有特殊需要可以使用生理盐水。 输血过程 输血过程中发生:发烧、寒战、心慌、气促、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皮肤出现红疹、瘙痒、腰背疼痛、酱油尿色、紫癫等,都是有可能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必须要进行相关处理,以保障生命安全。
安全输血之与输血相关的疾病有哪些?
具体来说,输血或者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与输血相关的疾病主要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EB病毒感染、黑热病、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等也可通过输血传播。此外,血液被细菌污染的败血症也与输血相关。但随着临床检查技术的提升,针对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查使得输血的安全性显著提高,但是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依旧存在,首先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有“窗口期”存在,其次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及各种新型病毒不断产生。
安全输血之关于供血者和受血者的相关检查
1、供血者方面
为保障输血安全性,供血者的血液会经过血站的严格检查和一系列处理,满足标准后才会将血液制品发放到医院。供血者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外观:严重脂血、溶血的血液不可应用在临床。
(2)血型:检测ABO血型和Rh(D)血型。
(3)血红蛋白水平:可以评估献血者贫血,确保安全。
(4)传染性疾病标志物检测: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病毒等。 受血者方面 输血前受血者必须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项目。
以上即为安全输血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输血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