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这一看似普通的健康问题,实际上却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每一位高血压患者来说,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地控制血压,无疑是维护自身健康的关键。
高血压,不只是“高”那么简单
高血压就是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高出正常值。即: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主要会造成脑、心、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脑血管并发症中脑出血最常见,比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各种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等。
高血压的“幕后黑手”:认识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
1.遗传因素: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发高血压。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
知己知彼: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僵硬、疲劳、心悸等。很多人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等。
降压攻略:科学指导如何有效控制血压
1.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病人应当定期监测血压,掌握自己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各类高血压的控制目标:
(1)老年高血压:65~79岁:血压先降至<150/90mmHg,能耐受再降至<140/90mmHg;≥80岁:降至<150/90mmHg,但不低于130/80mmHg。
(2)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舒张压不宜过低,建议不低于70mmHg,老年人不低于60mmHg。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一般情况:降压目标为<130/80mmHg;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
(4)高血压合并肾病:无白蛋白尿:降压目标为<140/90mmHg;有白蛋白尿:降压目标为<130/80mmHg。
2.遵循医嘱治疗:高血压病人应该遵循医嘱治疗,按时服药,确诊为高血压后,最重要的就是按时按量服药,因为按时按量地服用降压药,才能把血压控制得非常稳定,减少或者避免了高血压对于身体脏器的危害。
3.健康饮食:食盐中的钠离子可引起人体内的水分潴留,从而增加血容量,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加重心脏负担。高血压患者要坚持饮食清淡的原则,每日食盐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下。
4.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该选择运动量小的运动项目,且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倦为度。
5.充足睡眠,若想保持血压平稳,每日需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即使工作很多,我们的生活也要讲规律。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其各种脏器均已衰退,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6.心情舒畅高血压患者若能做到“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尽量减少情绪波动,就可以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要想有效控制血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除了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调适外,定期监测和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采取行动,让血压稳定在健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