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被蜂蜇伤如何应急处理
2024-04-17 10:33:00
作者:李凤
作者单位: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蜂蜇伤事件时常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广大民众健康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蜂蜇伤呈逐年增多趋势但其危害性常被低估。蜂蜇伤的损伤除过敏反应外,还有毒性反应。人体被蜂蜇伤后不仅可引起红肿、疼痛、瘙痒、中心性坏死、化脓等皮肤系统损伤外,还可能发生神经、循环、呼吸、消化、血液、泌尿系统等其他系统损伤表现,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蜂种的鉴别要点

我国蜂种类繁多,不同蜂蜇伤病情及预后是不同的,所以蜂蜇伤后应注意鉴别为何种类型蜂蜇伤,如胡峰、蜜蜂等,可根据目击蜇人蜂大小、形态、颜色及蜇伤处有无毒刺残留综合判断。蜜蜂:蜇针弯曲处直,钩状针并列,大而横向突出,蜇入方向为垂直进针,蜇入路径是直线型,蜇针拔出困难,蜇伤次数常为1次;胡蜂:蜇针弯曲处弯,钩状针重叠,小且隐藏于腹部,蜇入方向为倾斜进针,蜇入路径是弧形,蜇针拔出容易,蜇伤次数常为反复多次。

蜂蜇伤的表现

蜂蜇伤的表现与蜂的种类和人的特异体质有关。蜜蜂蜂毒的毒性较弱,轻症患者仅出现局部疼痛、灼热、红肿、瘙痒,少数有水泡形成,通常几小时后就会消失,很少出现全身症状;黄蜂蜂毒的毒性较剧烈,蜇伤后局部肿痛明显,还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腹痛、心悸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或群蜂蜇伤后症状严重,可有面部浮肿、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窒息、肺水肿、昏迷、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毒刺的处理

蜂的尾部有毒腺及与之相连的尾刺(即蛰针)。蜜蜂的尾刺为钩状,蜇刺后常将尾刺断留在人体内。离开蜂体的毒囊可仍附着在尾刺上继续向人体注毒;如蜂刺留在伤口内,还可引起局部化脓。蜂蜇伤一般治疗首先要拔出毒刺,毒刺与皮肤接触时间越长,毒液接种率越高。具体处理方法:1.蜇伤处中央多有一针尖大小黑点,即为取蜇针处,应尽早取出蜇针处残留尾刺,以减少身体对毒素的吸收。2.针挑部位要准确,判断蜇针方向,针尖距黑点lmm处斜向黑点底部刺入皮肤约lmm深度,向上挑拨。3.用力要均匀,微小深色蜇针取出后,随着可见白色黏液拉出成线,继而吸出毒素。如果方向不准确、用力不均匀,则取出的蜇针和含毒黏液不完整。早期处理蜂蜇伤,应反复吸除伤口内毒素,直至吸出液为红色血液,有条件的情况下涂抹碘伏,这一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毒素的吸收。

清洗液的选择

不同种类蜂蜇伤的清洗液选择是不一样的。处理蜂蜇伤必须在确定蜂的种类后,才可选择伤口清洗液。蜜蜂毒液呈酸性,伤口处用肥皂水、5%碳酸氢钠溶液等弱碱溶液清洗伤口,以中和毒液;黄蜂的毒液呈碱性,用弱酸性液体中和,如l%醋酸或食醋清洗伤口。

蜂蜇伤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蜂蜇伤比蜂蜇伤后的治疗更加重要,很多人对蜂蜇后出现严重很多过敏的症状,通常一次比一次严重;如果居住的小区如果出现的蜂巢,我们必须请专业人员去除蜂巢避免身边人被蜂蜇伤;如果户外游玩在草地上不能赤脚,外出旅游切记穿拖鞋,旅游的时候不能穿光鲜靓丽颜色鲜艳的衣服,避免招惹蜜蜂,还有一点必须注意不管男士和女士千万不能使用香水,还有就是户外游玩要穿着长衣长裤;游玩中切记不能招惹蜜蜂。我们要了解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被蜜蜂蜇伤后,主要是将断刺拔出。如果被蜂蜇伤后出现严重的身体病症变化,这时候需要打120紧急送医。夏季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毒黄蜂伤人后导致人死亡的情况,因此,野外活动中被蜂蜇后应该怎样自我急救成为了我们热点话题,以上的经验希望能在户外活动中的危急时刻能帮上大家的忙。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