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手术时,麻醉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手术过程中的疼痛,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然而,麻醉并非人人适用,也并非毫无风险。因此,了解麻醉相关常识,对于保障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一、麻醉前的精心筹备
健康评估:麻醉前,医生会全面评估患者年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等,确保患者能承受麻醉和手术风险。还需评估心肺、肝肾等生理机能,保证手术过程中生理功能正常。
告知义务:医生需向患者详细解释麻醉过程、风险和术后注意事项,保障患者知情权。患者应了解麻醉风险并如实告知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医生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安全。
饮食调整:手术前,医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防止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患者应避免过度饮酒或吸烟,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麻醉方式的选择
全身麻醉: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麻醉方式,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呼吸道吸入的方式,将麻醉药物迅速引入患者的体内。这些药物能够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抑制患者的意识和感觉,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无痛和无动。由于全身麻醉能够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不会感到任何痛苦或不适,因此它特别适用于大型、复杂的手术。然而,在使用全身麻醉之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没有麻药过敏史,以免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一种更为精细和安全的麻醉方式,它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使该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受到暂时抑制。这种方式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能够准确感知手术部位的触觉刺激。因此,局部麻醉特别适用于小型、简单的手术,如拔牙、缝合伤口等。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它安全性高,不会对患者的组织造成任何损伤,且并发症较少。
三、麻醉的风险与副作用
风险:①诱发心脏病:如果本身患有心脏方面的疾病,而且没有告知医生便注射了麻醉药,容易增加心脏病的发病几率。②诱发吸入性肺炎:如果患者采取全麻的方式,可能会出现食管反流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呼吸,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病几率。
副作用:①恶心呕吐:注射麻醉药可能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刺激,患者注射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还有可能会伴随食欲不振的情况。②过敏:过敏体质的人群注射了药物之后,也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过敏反应,比如呼吸急促、胸闷气短等,还有可能会导致皮肤长红疹。
四、麻醉后的护理与注意
呼吸护理:由于全麻后可能造成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容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所以术后要注意进行呼吸护理,使患者平躺并偏头,保证呼吸通畅,如果发生支气管痉挛,可以进行吸氧,还可应用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以及甲强龙等糖皮质激素。
伤口护理:术后需对伤口进行护理,观察伤口是否渗出血液,并且注意按时换药,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以免造成感染。
液体的颜色和引流量,如出现血性、脓性或乳糜样液体以及有消化液,可能是感染或有消化道瘘发生,要及时向主治医师咨询,由医生进行处理。
生命体征方面:全麻术后患者回到病房后,需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如意识变化、呼吸、脉搏、体温等。
饮食方面:全麻术后,药物会导致胃肠道肌肉松弛,易发生反流和误吸。根据手术类型,决定禁食禁水时间。腹腔手术患者在排气排便后,可进食稀饭、水果汁等流食,再逐渐过渡到面条等半流食。非腹腔手术患者在完全清醒或术后4小时后可进食,以清淡饮食为主。
术后活动方面:术后需卧床休息的患者应额外注意活动时间,长期卧床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及肺部感染,且由于长期缺乏运动,会造成肌肉萎缩。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由于营养不良还可能出现褥疮,因此需及时进行床上活动,如勤翻身或进行直腿抬高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