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骨折急救小知识
2024-04-16 15:00:42
作者:杨远敏
作者单位:贺州市中医医院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意外伤害总是难以避免,而骨折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面对突如其来的骨折情况,你是否感到手足无措?是否曾因缺乏急救知识而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骨折急救的世界,掌握那些能够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小知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三个板块,深入浅出地讲解骨折的识别与初步处理、急救中的误区与正确做法,以及等待救援与后续注意事项,让你在面对骨折时,能够从容不迫,科学施救。

骨折的识别与初步处理

骨折,作为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当遭遇骨折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减轻伤者的痛苦,还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我们需要学会识别骨折。骨折的典型症状包括:受伤部位出现剧烈疼痛、肿胀、变形,以及可能伴随的关节活动受限。在外观上,有时可以观察到皮肤变色、出现淤青或伤口。此外,若听到或感觉到骨折时发出的撕裂或折断声,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在确认发生骨折后,初步的处理非常关键。我们应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冷敷(Ice)、压迫(Compression)和抬高(Elevation)。具体步骤如下:

1.休息:确保伤者处于安全环境,避免进一步移动受伤部位,以防止骨折断端刺伤周围组织或加重损伤。

2.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持续不超过20分钟,每隔10分钟要检查一下皮肤的状况,以防冻伤。冷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3.压迫:如果骨折部位有出血,应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进行压迫止血。但需注意,不要过紧地缠绕,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如果可能的话,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少肿胀。

骨折急救中的误区与正确做法

在骨折急救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我们需要加以警惕并纠正。

误区一:随意搬动伤者。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骨折断端错位,加重软组织和神经血管的损伤。正确做法是,除非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如避开危险环境),否则不要随意移动伤者,应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误区二:试图将突出的骨折端复位。这种做法不仅极度疼痛,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正确做法是,用干净的布或纱布轻轻覆盖突出的骨折端,以保护伤口免受污染,但不要试图将其复位。

误区三:给伤者服用止痛药或饮用酒精以缓解疼痛。在未明确伤情之前,这样做可能会掩盖症状,延误治疗。正确做法是,尽量通过非药物方式(如冷敷、心理安抚)缓解疼痛,并尽快就医。

在急救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伤者的心理安抚。骨折带来的疼痛和恐慌可能使伤者情绪激动,此时应保持冷静,用温和的语气与伤者交流,帮助其保持平静,增强信心。

等待救援与后续注意事项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一步稳定伤者的状况。

1.确保伤者处于舒适和安全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使用枕头、毯子或其他柔软物品来支撑受伤部位,以减少不适和移动带来的风险。

2.持续观察伤者的状况。注意观察伤者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以及受伤部位的变化。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脉搏微弱或失去意识,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并尽快寻求帮助。

3.当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后,我们应详细告知伤者受伤的情况和我们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伤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在伤者接受治疗后,还需要注意一些后续事项。遵循医嘱进行康复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同时,定期复诊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康复期间,伤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恢复健康。

掌握骨折急救小知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必要。通过正确的识别、初步处理以及避免误区,我们能在关键时刻为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减轻其痛苦,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结语

通过本次的科普,相信你已经对骨折急救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记住,知识就是力量,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不仅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更能够救助他人,传递爱与温暖。让我们将这些宝贵的骨折急救小知识牢记于心,共同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远离意外伤害,健康快乐地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