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培养你了解吗?
2024-04-16 15:59:10
作者:赵丹丹
作者单位:邯郸市第二医院 检验科

实验室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方法,通过采集血液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培养,检测出血液中是否存在致病菌。那么哪些情况下需要做血培养,血培养对哪些疾病有诊断价值,它是如何操作的,又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需要进行血培养的常见情况

1.发热,尤其是不明原因发热,高热,考虑存在感染迹象。

2.出现咳嗽,咳痰,尿路感染等感染症状,或存在导致败血症等全身严重感染时。

3.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系统异常者感染时。

4.感染扩散或恶化,了解病原菌及药敏情况。

5.手术后出现发热,考虑术后感染。

6.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考虑耐药菌感染。

7.症状不明显的新生儿感染,血培养有助于早期诊断。

8.疑似导管相关感染,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

9.感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监测治疗效果。

10.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等植入手术后发生感染时。

11.群居环境中发生的感染,如养老院,医院等。

血培养对哪些疾病具有诊断意义

1.感染性心内膜炎:帮助明确病原体。

2.菌血症: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致病菌。

3.败血症:辅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4.骨髓炎:提供感染的证据。

5.肺炎:尤其是对于重症肺炎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6.泌尿系统感染:辅助诊断尿路感染的病原体类型。

7.腹部感染:如腹膜炎等。

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了解是否存在菌血症。

9.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此类患者感染风险高,血培养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原体。

10.长期原因不明发热:帮助查找潜在的感染源。

血培养步骤

1.准备工作:确保采血环境清洁,采血器具无菌。

2.选择采血部位:通常抽取静脉血液。

3.消毒:对采血部位进行严格消毒。

4.采血:无菌操作抽取适量血液。

5.标本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尽快送达实验室。

6.培养:将血液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气体环境,定期监测和观察培养基中是否有病原菌生长。

7.鉴定病原菌:通过各种方法确定培养出的病原菌种类。

8.药敏试验:检测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血培养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采血部位要彻底消毒,接种过程要防止标本污染。

2.根据患者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采集时确保足够的血量,通常选择静脉采血。

3.及时送检以减少标本在外界环境中的暴露时间。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以满足不同病原菌的生长需求。

4.正确处理标本,避免标本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影响。保持化验室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污染。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注意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定期检查培养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操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水平。

6.对结果进行分析时,需结合临床症状,其他检查等综合分析,避免干扰因素,必要时可进行重复采样。实验数据和结果要记录详细留存,以便追溯。

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1.选择在发热初期及高峰期或使用抗生素之前采样,结果相对更准确。

2.采样前皮肤的清洁状态,采血部位的选择,消毒是否彻底等均可导致样本污染。

3.过少的样本量可能影响病原菌的检出,而且有时仅凭一次采样可能会错过病原菌。

4.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基础疾病,感染的严重程度,或正在使用某些抗生素时均可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5.不恰当的运输和处理可导致病原菌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

6.不同的病原菌需要特定的培养基,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培养条件会影响病原菌的生长。

7.在医院内感染时,病原菌可能更难检测。

临床上,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帮助判断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指导抗生素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对于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也具有重大意义,可谓非常重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