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是什么样的疾病?
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科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是由于骨性或者纤维性结构异常增生,包括腰椎中央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者椎间孔,导致不同范围管腔内径狭窄,从而造成神经血管结构受压引发对应的临床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会引发哪些临床症状?
1.腰痛、下肢麻木、肌力减退:单纯侧隐窝狭窄的患者,由于是特定的神经根受压,主要表现为所受压的神经根分布区的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等。
2.马尾受压的患者会出现会阴区麻木、异常感觉和针刺样感觉,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排便障碍及性功能障碍。
3.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单纯中央管狭窄患者的典型表现,通常在直立或行走一段距离后,通常最开始可行走1000米左右,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腰酸、腿痛、麻木、沉重感、乏力等不适,进而出现跛行。为了减轻疼痛,往往取腰部前屈位而不愿直起腰部、挺胸站立,所以也会出现“姿势性跛行”。在休息或坐位或侧卧位屈髋、弯腰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劳累或站立步行、腰部后伸时加重。当休息症状缓解后,又可以继续行走,而随着病情发展,每次行走的距离会逐渐缩短,由最开始的1000米逐渐缩短至数百米,严重时行走数米即可引发症状需要休息。
不是所有的跛行都是腰椎管狭窄椎管症,注意区分其他类型的跛行:
1.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由于脊髓受压引起,以下肢无力为主要表现,这类间歇性跛行表现为由于下肢肌张力增高所致的行走协调性下降,即下肢僵硬、行走时迈不开腿、抬不起脚。部分会出现脚底感觉软软,像踩棉花一样,胸部腹部像有东西勒住一样。
2.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有吸烟史,跛行与体位无关,行走后会出现动脉搏动消失,小腿青紫、苍白,下肢发凉、酸胀、疼痛等。感觉异常多位于下肢后部肌肉,与神经根的分布无明显相关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病情发展会产生肢体远端溃疡或坏死。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约50%的患者在非手术治疗后症状能够得到改善,因此本病首选保守治疗。
1.物理治疗:(1)休息 选择软硬度适中的床,可以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2)局部理疗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进而缓解症状。
(3)有氧运动和姿势训练 加强前屈腹肌的断裂,避免腰部过伸活动,有助于增加椎管容积,减轻神经压迫,促进静脉回流,缓解下肢症状。
(4)制动 佩戴腰围、支具主要作用在于限制腰部屈伸活动,保持腰部姿势,对抗腰背肌收缩力量,缓解疼痛,不宜长期佩戴,时间过久会引起腰背肌力量下降。
(5)心理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是促使急性腰痛慢性化的相关因素之一,引起心理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慢性疼痛。
2.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就是通常所说的消炎止痛药,疗效确切,但需要注意胃肠道的保护。另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诱发心血管事件。肌肉松弛药、麻醉类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时可选用本类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腰腿痛及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但没有抗炎的作用。抗抑郁药能够减轻患者下肢麻木和疼痛,改善睡眠质量,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慢性疼痛可能有缓解作用,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还有一类通过非侵入性手术治疗,利用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减少白细胞的游走,将糖皮质激素在椎管内硬膜外注射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出现严重神经损害,对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保守治疗不能控制且不能耐受的严重好几个下肢疼痛伴或不伴腰痛;持续的下肢症状、间歇性跛行经3个月左右的保守治疗无缓解或进行性加重;严重神经压迫和对应的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响生活;马尾综合征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需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