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内科学对季节性疾病的预防
2024-04-19 15:46:25
作者:李娜
作者单位: 莱阳市高格庄卫生院

一、春季易发季节性疾病有哪些?

1.过敏性疾病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植物开始生长,花粉、尘螨等过敏源活跃,易引发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中医认为这主要与人体肝气不舒、风邪侵袭有关。春季肝气应当顺畅,若肝气郁结,则易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特别是肝主疏泄,肝气不畅会影响肺的正常功能,使人体对外界过敏原更加敏感。因此,春季防治过敏性疾病,中医建议从疏肝解郁、强化脾胃、提高人体正气入手。推荐食疗,调和肝脾,清热解毒。

2.胃肠型感冒

春季天气多变,寒暖不定,容易引发胃肠型感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中医认为这与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有密切关系。春季,风为主邪,风邪携带寒湿侵犯人体,尤其攻击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上,中医强调温中散寒、健脾止泻。可用药物如陈皮、姜黄等来调理脾胃,驱散寒湿。

3.溃疡病

春季为肝木旺盛之时,肝气过旺易伤及脾胃,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溃疡病。中医理论认为,溃疡病的发生与肝脾不和、肝气郁结、胃阴受损有关。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畅,胃气上逆,脾胃受损,长此以往形成溃疡。治疗溃疡病,中医主张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方向,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白芍等,以调和肝脾,缓解气滞,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二、中医内科学对季节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1.学会“养阳”

养阳的核心在于增强身体的阳气,保持生命活动的热力,从而提高身体对外界不良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吸收自然阳光,促进阳气的生发;保持室内外温度的适宜,避免寒冷刺激;以及适当使用温阳药物和食物,如桂枝、姜、葱、羊肉等,以温补身体,增强阳气。此外,保持足够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也是养阳的重要方面,因为休息和睡眠能帮助恢复体力和阳气,增强体质。

2.预防外感

预防外感,即预防外界邪气侵袭人体,是中医在季节更替时特别强调的健康管理策略。外感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引发季节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为预防外感,中医提倡“随四时之变化调养生息”,意味着要根据季节的特点调整生活和保健方式。春季应防风温,避免风邪侵袭;夏季要防暑湿,适当减轻衣物,避免过度暴晒;秋季注意防燥,加强润燥;冬季重在防寒,保持温暖,减少冷空气接触。

3.调养情志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是疾病的重要内因,情志不当可直接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进而影响人体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调养情志,保持内心平和,是预防季节性疾病的关键。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进行放松和减压活动,练习太极、瑜伽、冥想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家人朋友保持和谐的关系,也有助于稳定情绪,预防疾病。

4.注意饮食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还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每个季节应选择适合当季的食物,调和身体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春季应吃一些温和、发散性的食物,如青菜、大蒜、生姜,以疏风解表,养肝护肝。此外,中医还特别强调饮食应“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五味应均衡搭配,这样既能满足身体各种营养需求,又能使脏腑功能更加和谐,增强抵御季节性疾病的能力。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