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方面的疾病?
2024-04-19 16:09:49
作者:寇含金 
作者单位: 苍溪县元坝镇中心卫生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专业 

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其因疗效显著、操作便捷而备受大众关注。在“中医热”的背景下,针灸可以治疗疾病,这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那么,针灸可以治疗哪些方面的疾病呢?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

针灸是什么?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包含针刺、艾灸两种具体操作。针刺主要是在人体特定穴位刺入细针,艾灸则是向人体特定穴位施加灸热。

针灸可以治疗哪些方面的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疏通人体敏感穴位,改善局部微环境,治疗鼻窦炎、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解除鼻子不通、咽喉肿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同时,针灸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畅通呼吸道,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缓解患者运动后气短症状。

(二)眼科疾病

针灸可疏通经络、调理肺腑,治疗部分眼科疾病,如白内障、结膜炎等。

(三)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利用针刺疏通经络,利用艾灸温补阳气,同时调节神经体液功能、降低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增强免疫力并减缓疼痛感,达到治疗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效果,包括肩周炎、踝关节急性扭伤、颈椎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骨科疾病以及面瘫、中风的康复治疗。同时,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使身体产生兴奋反应,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头痛、面神经麻痹或痉挛、肋间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四)男性疾病

针灸相应穴位,可以益气养血、交通心肾、湿热下注、温肾补阳,辅助治疗男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缓解患者尿等待、尿分叉、尿频等症状。

(五)口腔疾病

针灸相应穴位,可以清热、泻火、止痛,同时治疗扁桃体炎、咽炎、牙痛、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特别是在中医胃火亢盛型口腔溃疡发作时,针灸胃经经穴数次,可以泻火治病。

(六)妇科病

妇科病多与寒邪入侵、饮食伤脾、寒凝气虚、血虚化源不足等具有较大关系。针灸可以有效调理肺腑、中和气血,辅助治疗月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原发性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卵巢功能早衰等妇科疾病。比如,利用悬灸相应穴位,可以提升阳气、升阳举陷,促使轻度脱垂的子宫恢复正常。

(七)内分泌疾病

针灸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肺腑,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适用于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高脂血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

(八)胃肠道疾病

针灸可以调中健脾、升清降浊、理气和血,同时调节胃肠功能、增加胃黏膜下血流量、促进胃肠蠕动,适用于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症、腹泻、胃溃疡、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秘、胃下垂等。

哪些人无法接受针灸?

(一)精神过于紧张、过于劳累、饥饿的人群。

(二)白血病人群。

(三)糖尿病人群。

(四)体质虚弱人群。

(五)皮肤大面积感染、溃疡或瘢痕的人群。

(六)自发性出血不止的人群。

(七)囟门未闭合的儿童。

(八)进针时明显感觉疼痛的人群。

(九)孕妇或习惯性流产人群。

针灸治疗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为保证针灸治疗效果,在针灸治疗前,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总结相关病史,主动将传染病、过敏病史以及手术外伤史告知医生,包括体内安置起搏器、钢钉等情况。

(二)平静心情,避免过于激动。

(三)均衡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

(四)戒烟戒酒,充分休息。

(五)减少应激,避免剧烈运动。

(六)清洁皮肤,选择适宜体位,配合医生选穴,避免随意改善体位导致过长时间留针。

针灸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适量饮用温开水。

(二)注意保暖,避免吹风。

(三)避免泡澡,降低感染。

(四)在头针针刺后,等待按压检查,排除出血问题。若出现针刺血肿,在24小时内进行冷敷,在24小时后进行热敷,缓解不适症状。

总的来说,针灸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眼科疾病、妇科病、神经肌肉骨科疾病、内分泌疾病、男性疾病等多种疾病,但不适宜高血糖人群、糖尿病人群、体质虚弱人群或精神紧张人群,人们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选择针灸治疗疾病。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