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完善,从成分输血发展到今天的输血前检测、输血治疗等。很多人对输血比较陌生,对输血的理解限于从影视剧中看到的,一根采血管从献血者采集血液,直接输注到患者体内,这是错误的做法,事实上输血有严格的流程。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带大家走进输血,了解输血的真实情况。
成分输血:从人体内直接采集的血液叫全血,全血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多种成分。输血时不是成分越多越好,成分越多越容易引起过敏等输血不良反应。常用的成分血包括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输血需要按需,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大补。大量失血时,丢失的主要是红细胞、血浆,需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有出血倾向以及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依据血常规等检查,需要输注的是血小板、血浆或冷沉淀。对于感染的患者,需要输注白细胞制品抗感染。针对疾病的需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特殊成分血有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洗涤红细胞去除了红细胞悬液中的血浆,适用于对血浆过敏,以及受者红细胞致敏的情况。辐照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适用于器官移植、免疫缺陷等情况。
输血前检测:正规的输血流程是血液中心制备并检测合格的血液运送到医院,在医院输注到患者体内前,还要经过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流程,配血相合的血液才能输注到患者体内。血液中心采集的血液,要经过传染病等检测合格后方能发放到医院供使用。提到血型,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由于疾病、基因突变等的影响,有些人的血型属于疑难血型,需要做实验去进一步确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是检测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抗A和抗B以外的血型抗体,这些抗体通常与供者的红细胞反应,使得配血不相合,这种情况称为疑难配血。对于血液中存在不规则抗体的患者,配血一定要筛选相合的血液输注,否则有溶血的风险。很多人认为拿着一袋血就能直接输注,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输血首先要遵循同血型输注的原则,还要遵守配血相合才能输注的原则。
输血治疗:传统的成分血输注,能够起到改善贫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补充血容量等作用。现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输血治疗当属血浆置换,对于肝功能异常、转氨酶高的患者,血浆置换能够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因此血浆置换又叫作人工肝治疗,替代失常的肝功能。输血治疗发展到今天,利用血细胞分离机,我们可以分离获得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单一成分用于治疗疾病。淋巴细胞血浆置换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去除血液中过量的淋巴细胞或功能异常的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分泌的异常蛋白,临床上用于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近年来发展较好的一项治疗叫PRP,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生物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多种生长因子,具有再生、修复等作用,用于治疗临床多种疾病,包括抗衰老、关节炎症、伤口的愈合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输血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如基因检测技术用于鉴定疑难血型、RhD血型以及血小板抗体等的检测。未来输血的发展将更上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