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药如何防治冠心病
2023-08-30 10:45:57
作者:曾宗生
作者单位:三台县西平镇中心卫生院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冠心病的风险之中。在这个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植根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理论和确切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亦是历代名医的临床经验总结,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公认的,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了解决途径。

一、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多归属于心系疾病“胸痹”范畴,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心主血脉,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心神等。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迈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寒凝、气滞、血瘀、痰浊、气虚、阳虚、阴虚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强调整体平衡,通过活血通脉、补益心气,达到调节心脏功能的目的。针对不同的证型,通常采用中医药治疗改善心血管状况。

二、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方法

1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中的核心方法,它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等,个体化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针对不同的证型,使用不同的中药配伍。

⑴气滞心胸型

这种证型主要表现为心胸满闷,隐痛时作,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重,矢气或嗳气则舒。中医认为,气滞心胸是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治疗时,重点在于疏肝理气,活血经络。常用药如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具有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胸痛作用。

⑵痰浊闭阻型

该证型表现为胸闷重,痰多气短,形体肥胖,阴雨天加重或发作,咯吐痰涎等症状,舌苔厚腻。中医认为,痰浊闭阻可导致这些症状的发生。治疗时,需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常用药如瓜蒌、薤白、半夏、茯苓、陈皮等,有助于改善胸闷、心痛等情况。

⑶心肾阴虚型

主要表现为心悸盗汗、虚烦不寐、心痛憋闷、头晕耳鸣、口干便秘等症状,舌红少苔。中医认为,心肾阴虚是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治疗时,需要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常用药如人参、丹参、玄参、炙甘草、生地、麦冬等,诸药配合,从而改善心悸盗汗、虚烦不寐、心痛憋闷等不适。

⑷心肾阳虚型

该证型主要表现为心悸,胸痛,气短,同时伴有神倦怕冷,手足不温等症状,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中医认为,心肾阳虚导致这些症状的发生。治疗时,需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常用药如人参、附子、肉桂、熟地、枣皮、仙灵脾等,有助于改善心悸、心痛、怕冷等症状。

⑸气阴两虚型

该证型表现为心胸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神倦乏力,声音低微,心烦口干,易出汗等症状,舌体胖苔薄白。中医认为,气阴两虚导致出现这些症状。治疗时,需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常用药如人参、黄芪、炙甘草、肉桂、麦冬、五味子、丹参、当归等,有助于改善心胸隐痛、神倦乏力等症状。

⑹寒凝心脉型

该证型表现为突然心前区绞痛,胸痛彻背,喘不得卧,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发病或加重,伴手足不温,面色苍白,冷汗,舌苔薄白。中医认为,寒凝心脉导致这些症状的出现。治疗时,需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常用药如桂枝、细辛、瓜蒌、薤白、枳实、当归等,有助于改善胸闷气短、心痛等症状。

⑺心血瘀阻型

该证型表现为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胸痛彻背,痛引肩臂,伴胸闷,日久不愈,暴怒或劳累加重等症状,舌紫暗有瘀斑苔薄。中医认为,心血瘀阻导致发生这些症状。治疗时,需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常用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当归等,有助于改善心痛、胸闷等症状。

2、施养要点

⑴. 调摄精神:冠心病患者大多数与痰湿、瘀血、气郁的体质有关系。常有心烦、急躁、忧郁、多疑等症状。情志调节方面,应有良好的心情,开朗乐观的态度。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

⑵. 调养饮食:防治血脂异常是第一要务,而合理的饮食和规律运动则是防治的根本手段。

①合理膳食:选用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②饮食禁忌:少食盐,不食肥甘厚味之品、不食动物内脏、少食甜腻的食品等

③禁止吸烟及饮酒:戒除烟酒,同时有高血压者要控制血压,低盐饮食。

⑶.起居调护:规律作息,少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

⑷.运动锻炼: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如步行、慢跑、健身舞、骑自行车等活动。

⑸.特别提示:在运动时,如出现胸闷或绞痛,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