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如何预防和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024-04-24 16:33:47
作者:郭楠
作者单位:石家庄平安医院肺病科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咳嗽、鼻塞、喉咙痛等,严重时可导致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呢?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约占70%~80%,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等。细菌感染约占20%~30%,以溶血性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措施

一般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防治继发细菌感染为主。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如合并有细菌感染,可根据上感常见病原菌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

1、对症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受凉。

②发热的治疗:若发热未超38.5摄氏度,建议采取合适的物理降温措施,不提倡擅自使用药物。一旦患者的体温升高至38.5℃以上,且伴有头痛、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若持续高温不减,这类不正常的症状出现,必须赶紧寻求医生的专业治疗。患者每日要补充足够的水分。汗水浸透衣裳时,须立刻替换干净衣物。

③鼻部症状治疗:有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咽痛等症状者,应用盐酸伪麻黄碱等可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的药物,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有频繁喷嚏、多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可酌情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氯雷他定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药物。临床常用于缓解感冒症状的药物均为复方非处方药(OTC)制剂,这类药物有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故宜在睡前服用,驾驶员和高空作业者避免使用。

④咳嗽的治疗:对于咳嗽症状较为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可待因等镇咳药,为处方药物,不建议自行购买;有痰者可应用氨溴索、福多司坦等药物。

2、病因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无需积极抗病毒治疗。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②抗菌药物治疗[5]: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此外严重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等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存在窒息风险,需立即就医。

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1、勤通风

依据气候状况,日常需开窗换气二至三回,且每次时间需保证不少于半小时,在气候宜人时可连续进行窗户通风。若家庭内部有人染上了呼吸系统传染疾病,就需要提升空气流通效果,并且确保温度适宜以防着凉。照顾病人时应戴上口罩,还要保证居住环境的清洁并彻底进行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者喷嚏来临时,应以手帕、擦手布或弯曲的手臂掩盖鼻口,并将用过的手巾投入有盖的废纸篓里。保持双手清洁,要经常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者喷嚏之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自来水下彻底清洗双手,努力不去触碰面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3、健康的生活方式

适时参加体育活动,强健体魄,提升免疫力。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熬夜。保证充足的营养,注意营养均衡。

4、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和慢性疾病病人等应尽可能避开拥挤的公共区域。特别是那些空气不流通的封闭空间,以降低与患者近距离接触的风险。前往环境密闭、人群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要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5、积极接种疫苗

儿童的自我防护能力不够强,老人免疫力低下,因此更易患呼吸系统的病症,推荐进行流感疫苗注射,目的在于减少被流感侵袭的可能性。

上呼吸道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了解致病菌特点,采取科学防范措施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免疫力,及时就医,减少感染的风险。科学对待呼吸道感染,保卫自身健康。让我们携手共进,远离呼吸道感染,共创健康生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