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OVCFs。稳定骨折椎体,缓解疼痛,加强功能锻炼,并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再骨折,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症状及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为轻度压缩骨折、无神经功能损害、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药物镇痛,佩戴支具,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
2.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镇痛药。降钙素能减少骨折后急性骨丢失,又对缓解骨折后急性骨痛有一定效果。保守治疗需要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以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必要时MRI检查。
(2.)手术治疗
1.微创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通过经皮向骨折椎体注射骨水泥,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强病椎的强度和刚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畸形,而且没有传统开放手术内固定带来的手术创伤以及远期可能出现的内固定失败。PKP还可通过球囊扩张使压缩骨折得到一定程度的复位,球囊取出后在椎体内形成的空腔有利于骨水泥低压力注入,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2.开放手术治疗:
对有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严重后凸畸形、需行截骨矫形以及不适合行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椎体骨折患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为选用特殊设计的高螺钉的抗拔出力; 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 1.健康教育
给予患者正确的健康教育,通过宣教使患者了解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疾病特点和相关并发症、骨折的治疗方法、抗骨质疏松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预防跌倒的措施等。
2.基础措施
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多吃钙和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蔬菜、鱼类、蛋类、豆腐、菌菇、燕麦、奶制品等。
3.运动治疗
通过合理的锻炼可改善机体的灵活性和全身情况,降低骨折率。
4.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钙剂和维生素D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物。
5.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能抑制骨吸收,减少骨丢失,并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体内破骨细胞活性,使骨转化率下降,从而减少骨质的丢失。
降钙素(CT)类: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 可预防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平,本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能显著地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雌激素类此类药物:只能用于女性患者。雌激素类药物能抑制骨转换,阻止骨丢失。
(2.)骨形成促进药
①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
以特立帕肽为代表,具有强大的促骨形成的作用,一般认为,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强于抗骨吸收药物。适用于绝经后、男性和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以及高骨折风险患者的治疗。
6.其他治疗方法
光线疗法:维生素D除了来源于食物,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增加骨矿含量,可以采用日光浴或人工紫外线照射。
充足日照,建议11:00~15:00,暴露四肢及面部皮肤于阳光下15~30min(取决于日照时间、纬度、季节等因素),2次/ 周,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以免影响日照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总之,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除了对椎体骨折的处理,切莫忘记抗骨质疏松治疗,抗骨质疏松治疗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