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在临床妇科具有一定的常见性,且患者年龄跨度相对较大,在育龄及绝经后阶段的女性群体中均可能出现,相关数据显示,该病症的发病概率在7.8~34.9%之间,有研究指出,针对育龄阶段女性而言,发病风险与年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对于绝经前、后阶段的女性,绝经后发病率相对更高。诱发因素包括肥胖、激素替代治疗等。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能因月经异常引发贫血,对患者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临床针对该病症,以“早诊出、早治疗”为基本原则。当前,在进行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时,超声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同时“三步法”的诊断技巧及思路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下面针对“三步法”具体内容为大家进行介绍。
有无宫腔内局灶性团块
在子宫内膜息肉超声诊断的过程中,首先针对患者宫腔内部局灶性团块的存在与否进行评估。在超声影像下,病灶通常呈现为内膜腔内的局灶性实性团块,具有形态规则、界线清晰的特征,多发或单发情况均可见。且相较于子宫肌层,团块通常回声稍高,偶尔也可能存在等回声情况,其内部存在小无回声区,分布呈现弥漫状。在出现上述表现后,则可进入“三步法”的第二步。
局灶性团块与内膜“三线征”的关系
在第一步中明确患者宫腔内有局灶性团块存在后,则进入第二步,即针对团块及内膜“三线征”关系展开评估。
对于增殖期子宫内膜,“三线征”属于典型的超声影像表现。前后双层内膜的致密层回声,与其声像中间的高回声线相对应;双层内膜基底层,与外侧的高回声线相对应;双海绵层则与3条回声线中的2条低回声带相对应。而当处于分泌期阶段时,子宫内膜厚度持续增加,其超声影像表现则呈现为高回声带,同时具有相对较厚且均匀的特征,此时实际上仍具有一定的“三线征”特征,只是在该阶段内膜的病理变化下,厚度持续增加,导致回声增强。
在进行超声诊断时,若病灶属于子宫内膜息肉,则子宫内膜基底层高回声线应当始终完整地围绕着局灶性团块,并且呈现出“串珠征”表现,具体指的是超声影像下的“三线征”,位于中央的高回声线(与前后双层内膜的致密层回声相对应)可见局灶性团块,团块在影像学表现中宛如被线串起的珠子,因此形象地称之为“串珠征”。
有无血管蒂征
在进行子宫内膜超声诊断的过程中,血管蒂征属于病症的特征性超声影像表现,具体指的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呈现为动脉滋养宫内局灶性团块,其单支起源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在观察血管蒂征时需要注意的是,该征象名称中“蒂”的指的是单支动脉且起源于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此动脉在进入息肉病灶后可呈现出分支表现,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可见内部多支动脉及(或)静脉血流信号。
临床在开展子宫内膜超声诊断时,通过“三步法”诊断思路及技巧,在明确宫内局灶性团块包绕子宫内膜基底层高回声后,若发现合并血管蒂征、串珠征等其中任一指标的阳性情况,则在超声诊断结果中可断定为子宫内膜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