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孕期保健知识及健康指导
2024-04-30 15:00:09
作者:王能晓  
作者单位:梧州市蒙山县西河镇卫生院  

孕期保健知识是每位准妈妈都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孕期保健不仅有助于保障孕妇的健康,还能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如何帮助准妈妈们更好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呢?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孕期各个阶段的特征有哪些?孕期保健的概念是什么?孕期保健知识与健康指导有哪些?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孕期保健知识及健康指导提供帮助。

孕期各个阶段的特征

1.孕早期。对于孕早期的孕妇而言,该阶段属于胚胎、胎儿进行分化发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孕期的前3个月。在该阶段中,胎儿极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所以需要做好孕早期的保健工作,确保母体和胎儿的健康。此外,还应注意补充叶酸,慎重用药,必须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孕中期。在孕中期主要阶段时,该阶段是胎儿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所以需要做好对胎儿的宫内生长发育的监护工作,主要是指孕期13周~27周这段时间。该阶段需要做好高危妊娠的排查,避免妊娠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并为孕妇补充适当的营养,切勿造成营养过剩、营养缺乏等情况发生,使其能够保持营养均衡。对于高龄孕妇而言,应注重对孕妇的产前诊断,在接受产检期间如若存在疑似或确诊症状时,则需要及时为孕妇提供产前诊断。学会居家自我健康监测如数胎动,体重变化情况等,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如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医。

3.孕晚期。在孕晚期阶段内,胎儿的体重会发生大幅度的增长,且胎儿的发育也会相对更快,该阶段主要是指孕期最后3个月。在阶段内,按时产前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的问题,应及时帮助孕妇进行纠正,并预防妊娠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给予产妇适当的营养,做好对胎儿胎盘功能、宫内安全等方面的监护工作,如若发现胎儿存在缺氧的症状,应及时给予其纠正。

孕期保健的概念

孕期保健主要是指在女性孕期阶段,通过对孕妇提供科学、规范的服务,使孕妇能对孕期相关知识有全面且客观地掌握,规避对孕妇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的因素。重视针对孕妇开展的孕期保健干预,从而纠正孕妇对妊娠的错误认知,使其能保持正确且积极的态度,对胎儿及自身的健康进行监测,成功、安全等度过孕期,顺利完成分娩。

孕期保健知识与健康指导的措施

1.营养摄入均衡。应注意对孕妇的营养补充,特别是在孕早期阶段内就应给予孕妇合理且规范的饮食指导,孕妇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结构应具有多样性,确保孕妇能够摄入多种营养物质,保障胎儿的生长发育,并确保孕妇的营养健康。同时,孕期要注意钙及各种维生素的补充,防止发生下肢肌肉痉挛,孕妇容易引起便秘的发生可以食用适量的果蔬,以此减轻孕妇的便秘症状,但切勿使用刺激性的泻药避免对孕妇造成副作用,如流产等。

2.正确面对早孕反应。在孕妇怀孕初期,大约在停经6周左右约有半数的孕妇出现多种早孕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等,并伴随食欲下降、乳房胀痛等症状,上述反应发生的原因与孕妇自身的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情况相关,特别当孕妇心理状况欠佳、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下,孕妇的早孕反应则相对更明显,所以孕妇应保持身心放松。在发生呕吐症状后,可以食用适当的食物,且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3.定期规范产检。定期规范产检十分重要。因为定期的产检是及时发现母儿异常情况的重要手段,尽可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为母儿的安全和健康保驾护航。孕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母儿在这个过程中的生理和病理情况都会发生改变,定期规范产检能跟随变化过程,不断评估和及时处理,如孕妇出现妊娠出血、高血压等妊娠期疾病的早期症状时,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所以定期规范产检十分重要。

4.注意早产迹象。怀孕28周到不足37周之间分娩者叫早产。早产儿由于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疾病。孕周越小,体重越轻存活率越低。所以有效地预防早产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旦孕期出现先兆早产的症状,如胎膜早破、子宫收缩、腹痛、阴道出血等早产迹象,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